夏季南黄海浮游动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18
作者
王晓 [1 ,2 ]
王宗灵 [2 ]
蒲新明 [2 ]
刘萍 [2 ]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生态中心
关键词
夏季; 南黄海; 浮游动物; 影响因素; 指示种; 水文现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58.8 [水生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基于2006年7-8月在南黄海西部(32°~37°N,124°E以西)进行的137个站位的浮游动物大面调查,研究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及生态环境指示种的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较以往多,中华哲水蚤对浮游动物丰度贡献最高,超过50%,生物量也明显高于以往,本研究胶质性浮游动物生物量超过非胶质性浮游动物。优势种组成差别不大,中华哲水蚤存在2个丰度高值区,一个位于叶绿素a浓度较低的黄海冷水团内,一个位于海区南部;强壮滨箭虫出现频率最高,高丰度区与中华哲水蚤不同,主要位于山东半岛南岸至海州湾外侧;细足法主要分布在34°N以北的冷水团范围内,在盐度低于31的海区几乎绝迹;太平洋磷虾主要分布在33°~35°N的深水区。暖水种精致真刺水蚤和肥胖软箭虫在海区南部较多,与北向的长江冲淡水和台湾暖流有关,其分布北限受到南向的苏北沿岸流和黄海冷水团的影响,这两种浮游动物在南黄海的分布可以反映上述海流的相互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47 / 15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夏、冬季北黄海大中型浮游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D].朱延忠.中国海洋大学.2008, 02
[2]  
长江口桡足类两指示种年间变化和对变暖趋势响应.[A].徐兆礼;周进;.200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2008,
[3]  
中国专属经济区海洋生物资源与栖息环境.[M].唐启升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
[4]  
海洋生物生态调查技术规程.[M].国家海洋局908专项办公室编;.海洋出版社.2006,
[5]  
动物生态学原理.[M].孙儒泳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6]   Phytoplankton biomass size structure and its regulation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China): Seasonal variability [J].
Fu, Mingzhu ;
Wang, Zongling ;
Li, Yan ;
Li, Ruixiang ;
Sun, Ping ;
Wei, Xiuhua ;
Lin, Xuezheng ;
Guo, Jingsong .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2009, 29 (18) :2178-2194
[7]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the responses of the ecosystems of the Yellow Sea during 1976–2000.[J].C. Lin;X. Ning;J. Su;Y. Lin;B. Xu.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2004, 3
[8]  
Feeding and respiration rates of a planktonic copepod (<Emphasis Type="Italic">Calanus sinicus</Emphasis>) oversummering in Yellow Sea Cold Bottom Waters.[J].C. Li;S. Sun;R. Wang;X. Wang.Marine Biology.2004, 1
[9]  
Temperature-dependent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Calanus sinicus (Copepoda: Calanoida) in the laboratory.[J].Shin-ichi Uye.Hydrobiologia.1988, 1
[10]   黄海小型水母的分布特征 [J].
孙松 ;
张芳 ;
李超伦 ;
杨波 ;
吉鹏 .
海洋与湖沼, 2012, (03) :429-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