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世界一流大学

被引:21
作者
陈其荣
机构
[1]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关键词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世界一流大学; 通识教育; 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一体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N19 [创造发明、先进经验];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拥有众多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是世界一流大学的象征。通过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学历的追溯,凸显了这些科学精英获奖前所受的高等教育,包括攻读与取得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位,高度集中于世界一流大学;考察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从事其获奖研究工作的地点,表明他们也都高度集中于世界一流大学;分析世界一流大学所具有的通识教育、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一体化、拥有世界一流学术水平的优势学科和雄厚的师资队伍等基本特征,揭示了世界一流大学造就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独特模式与机制,描述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在世界一流大学中是如何一步步被酝酿、塑造出来的;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就当代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缘由、面临的主要问题、存在的差距和实现的基本途径等,进行了较为充分地讨论。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中国的名牌大学或重点大学所存在的差距并不仅仅体现在一些国际通行的可比性指标上,如拥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数、年均发表的论文数、论文被引用数、科研经费数、师生比例等,还表现在教师中享誉国际的一流学者和学术大师稀缺、特色和优势学科不鲜明、鲜有高水平的原创性成果以及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等方面,更突出地反映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机制和管理模式上,如办学理念的缺失或失守、角色定位的单一化(一味搞"大而全"的综合性大学,导致同质化现象,使学校失去各自的特色)、管理模式的行政化及办学自主权的缺乏等。通过改革创新,在办学理念、办学机制、管理体制诸方面突破原有的范式,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完全可能的。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38
页数:22
相关论文
共 5 条
  • [1] 论大学的保守性——美国耶鲁大学的文化品格
    王英杰
    [J]. 比较教育研究, 2003, (03) : 1 - 8
  • [2] 通往斯德哥尔摩之路.[M].(匈) 豪尓吉陶伊 (Hargittai;I.) ; 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 [3] 世界一流大学.[M].刘念才; 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 [4]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黄坤锦;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 [5] 通识教育.[M].李曼丽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