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自由与社会秩序——以言论自由为视角

被引:3
作者
刘天骄
机构
[1]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关键词
知识论; 社会秩序; 转型; 言论自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0-05 [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高度组织化的社会中,个人往往缺乏主动性,整个社会的进步,需要为与社会秩序相容的个人主动性提供最大的空间。在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社会中,通过知识的增长,心灵才能从它的精神束缚———偏见、偶像和可以避免的错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言论自由的条件下,人们会乐于思考,思维会更敏捷,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也更具有活力,社会本身也得以良性的发展。在中国,随着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过渡,公民的角色、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都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而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并不是一个"一言堂"的气氛,观点的对立和意见的多样是社会的常态,是必要和有益的。言论自由作为获致真理的一种手段,维持社会稳定和变化之间的平衡,它给予社会活力,推进社会的新陈代谢过程。可以说,在改革开放的国家转型期,一个良性的社会秩序尤其需要言论自由。
引用
收藏
页码:123 / 131+286 +28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宽容[M]. 三联书店 , (美)房龙(Vanloon,H.)著, 1985
[2]  
人生的艺术. 梁漱溟. 百花洲出版社 . 2010
[3]  
微博言论有了法律尺子. 郭建光. 中国青年报 . 2011
[4]  
言论自由的法理学研究. 李炳烁. . 2004
[5]  
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 中华书局 . 1936
[6]  
Whitney.v.California,274U.S.357,375 . 1927
[7]  
论言论自由. 胡平. 青年论坛 . 1986
[8]  
Toward:A General Theory of the First Amendment. Emerson. Yale Law Review . 1963
[9]  
论出版自由[M]. 商务印书馆 , (英)弥尔顿(Milton)著, 1958
[10]  
The First Amendment and the Fourth Estate. T. Barton Carter,Marc A. Franklin,Jay B. Wright. Foundation Press .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