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旱条件下水稻茎秆主要抗倒伏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28
作者
穆平
李自超
李春平
张洪亮
王象坤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部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作物遗传改良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部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作物遗传改良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部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作物遗传改良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部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作物遗传改良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部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作物遗传改良实验室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关键词
抗倒伏性; 茎基粗; 茎秆长; 茎秆强度; QTL;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粳型旱稻IRAT10 9和粳型水稻越富杂交的 116个DH株系的群体为材料 ,利用已构建的分子标记连锁图 (包括 94个RFLP标记和 71个SSR标记 ) ,定位了水稻茎秆主要抗倒伏性状的QTL。在水田、旱田栽培条件下 ,考查了乳熟期DH系及其亲本的茎基粗、茎秆长及茎秆强度等性状。相关分析表明 ,茎基粗与茎秆长、茎基粗与茎秆强度及茎秆长与茎秆强度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利用QTLMAPPER进行水、旱田单环境定位分析及水、旱田联合定位分析定位了控制这些性状的QTL。水、旱田单环境定位分析结果表明 :3个性状共检测到 9个加性QTL和5对上位性QTL ;联合定位分析表明 :茎基粗、茎秆长共检测到 6个加性QTL和 6对上位性QTL ,其中 6个加性QTL和 1对上位性QTL在两种方法下都检测到。旱田条件下检测到 2个加性及 2对上位性QTL(bct1a、cl9、cl6a cl6c和cs5 cs12 )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 (简称贡献率 )大于 30 %。这些高贡献率QTL可能对旱田条件下旱稻抗倒伏分子育种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717 / 72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8 条
  • [1] 小麦茎秆强度的鉴定方法研究
    肖世和
    张秀英
    闫长生
    张文祥
    海林
    郭会君
    不详
    [J]. 中国农业科学 , 2002, (01) : 7 - 11
  • [2] 作物抗倒伏性研究方法
    李得孝
    康宏
    员海燕
    [J]. 陕西农业科学(自然科学版), 2001, (07) : 20 - 22
  • [3] 水稻茎秆抗倒性的遗传及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研究
    梁康迳
    林文雄
    王雪仁
    郭玉春
    梁义元
    陈志雄
    [J]. 福建农业学报, 2000, (03) : 9 - 15
  • [4] 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对水稻茎秆抗倒性杂种优势的影响
    梁康迳
    王雪仁
    章清杞
    陈志雄
    [J].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2000, (01) : 12 - 17
  • [5] 水稻抗倒伏能力与茎秆物理性状的关系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张忠旭
    陈温福
    杨振玉
    华泽田
    高日玲
    高勇
    赵迎春
    [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1999, (02) : 81 - 85
  • [6] 论水稻新株形育种与绿色革命
    余传元
    [J]. 江西农业学报, 1998, (01) : 61 - 65
  • [7] 水稻倒伏指数与其它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邹德堂
    秋太权
    赵宏伟
    崔成焕
    不详
    [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1997, (02) : 8 - 14
  • [8] 水稻茎秆抗倒性的研究
    孙旭初
    [J]. 中国农业科学, 1987, (04) : 32 -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