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洋中脊TAG热液区硫化物铅和硫同位素研究

被引:52
作者
蒋少涌
杨涛
李亮
赵葵东
凌洪飞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铅同位素; 硫同位素; 矿质来源; 流体混合作用; 大洋底热液硫化物矿床;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 [同位素地质学与地质年代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位于大西洋洋中脊26.08°N的 TAG 热液区是目前己知的赋存在无沉积物覆盖的洋中脊区的一个最大的海底热液硫化物矿床。新测得来自 ODP-158航次钻孔的9件热液硫化物的铅、硫同位素组成;2件铁锰氧化物和1件底盘玄武岩的铅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矿石硫化物的铅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 为18.2343~18.3181,207pb/204Ph 为15.4717~15.5061,208Pb/204Pb 为37.7371~37.8417;它们位于该区底盘玄武岩(206Pb/204Pb=18.1454,207Pb/204Pb=15.4572,208Pb/204Pb=37.6534)和近洋底铁锰氧化物(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 分别为18.6907~18.9264,15.5615~15.6279,38.1164~38.3687)的铅同位素组成之间。三者呈线性相关关系,说明硫化物中铅来源于地幔(玄武岩)与海水(铁锰氧化物)的两端元混合。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δ34S 为6.2‰~9.5‰,它明显高于地幔玄武岩的硫同位素组成(δ34S=±0‰),也高于东太平洋海隆 EPR21°N(δ34S=0.9‰~4.0‰)和大西洋洋中脊 MAR23°N(δ34S=1.2‰~2.8‰)等热液活动区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这一特征反映了 TAG 热液体系中硫来源于地幔玄武岩硫与海水硫酸盐无机还原作用产生的硫的两端元混合。此,铅硫同位素研究为现代大洋底热液硫化物矿床形成过程中矿质来源及流体混合作用提供了十分有益的信息。
引用
收藏
页码:2597 / 260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冲绳海槽Jade热浪活动区块状硫化物的铅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J].
曾志刚 ;
蒋富清 ;
翟世奎 ;
秦蕴珊 .
地球化学, 2000, (03) :239-245
[2]  
Third dimension of a presently forming VMS deposit: TAG hydrothermal mound, Mid-Atlantic Ridge, 26°N[J] . S. Petersen,P. M. Herzig,M. D. Hannington.Mineralium Deposita . 2000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