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中国省域交通碳减排压力指数

被引:12
作者
袁长伟 [1 ]
芮晓丽 [1 ]
武大勇 [2 ]
焦萍 [1 ]
机构
[1] 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 德克萨斯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
关键词
交通工程; 压力指数;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交通碳减排; 规模、技术、结构效应;
D O I
10.19721/j.cnki.1001-7372.2016.06.011
中图分类号
X73 [交通运输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3002 ;
摘要
为评价中国省域交通碳减排压力,提供差异化的交通碳减排政策依据,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确定且测算了2007年和2013年中国省级区域交通行业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结构效应三大驱动因子,并使用熵值法确定其权重,构建并计算各省交通碳减排压力指数,结合自然断点分级法,按区域划分碳减排压力指数。结果表明:中国省域交通碳减排驱动因子和压力指数存在空间异质性,碳减排压力指数由2007年的自北向南逐渐递减转变为2013年的自东北向华中、西南递减;在政策层面上,东北地区需重点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运输结构,以降低交通碳减排结构效应的正向驱动,华中地区需继续稳健地发展经济,降低由于规模效应带来的交通碳排放,而西北、西南地区则需要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优化,提升技术减排效应。
引用
收藏
页码:262 / 27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基于LMDI分解方法的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变化分析 [J].
喻洁 ;
达亚彬 ;
欧阳斌 .
中国公路学报, 2015, 28 (10) :112-119
[2]   空间异质性视角下中国差异化碳减排路径研究——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J].
李炫榆 ;
宋海清 .
亚太经济, 2015, (01) :118-123
[3]   基于GWR模型的中国省区碳足迹的空间分异及多机制研究(英文) [J].
王少剑 ;
方创琳 ;
马海涛 ;
王洋 ;
秦静 .
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 2014, 24 (04) :612-630
[4]   我国交通运输结构优化的碳减排能力研究 [J].
魏庆琦 ;
赵嵩正 ;
肖伟 .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3, 13 (03) :10-17+32
[5]   中国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 [J].
陈德湖 ;
张津 .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2, 27 (05) :48-53
[6]   中国交通运输碳减排区域划分 [J].
王建伟 ;
李娉 ;
高洁 .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2 (01) :72-79
[7]   中国地区碳强度与FDI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 [J].
姚奕 ;
倪勤 .
经济地理, 2011, 31 (09) :1432-1438
[8]   我国省域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的GWR实证研究 [J].
宋帮英 ;
苏方林 .
财经科学, 2010, (04) :41-49
[9]  
Increasing the accuracy of nitrogen dioxide (NO 2 ) pollution mapping using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 and geostatistics[J] . D.P. Robinson,C.D. Lloyd,J.M. McKinle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Geoinformation . 2013
[10]   Spatial modeling with spatially varying coefficient processes [J].
Gelfand, AE ;
Kim, HJ ;
Sirmans, CF ;
Banerjee, S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2003, 98 (462) :387-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