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阳虚大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皮质酮昼夜节律的差异研究

被引:34
作者
刘旭光
宋开源
余曙光
刘雨星
魏焦禄
汪开明
机构
[1]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基本理论研究室
[2] 成都市医院核医学科
关键词
阴虚; 阳虚; 昼夜节律;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皮质酮;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26 [中医阴阳五行、运气学说];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分别用氢考Ⅰ型 (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多 )、氢考Ⅱ型 (肾上腺皮质机能抑制 )方法塑造大鼠“阴虚”、“阳虚”病理模型 ,运用现代时间生物学多点取样的动态观测方法和节律分析技术 ,比较研究“阴虚”、“阳虚”大鼠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和皮质酮 (CS)昼夜节律参数的差异。结果显示 :正常大鼠血中ACTH、CS均具有明显昼夜节律 ,峰相位分别在 30 1 6 7度(2 0∶0 0 )和 9 0 5度 (0 0∶36 ) ;“阴虚”大鼠ACTH、CS仍保持昼夜节律 ,但与对照组比较 ,ACTH节律的振幅、中值有一定的下降趋势 ,而CS昼夜节律的振幅、中值有一定的升高趋势 ;“阳虚”大鼠ACTH、CS的昼夜节律消失 ,与对照组比较 ,振幅、中值减小 ;“阳虚”大鼠ACTH、CS昼夜节律峰相位明显超前于“阴虚”大鼠节律峰相应。研究结果提示 :“阴虚”、“阳虚”具有不同的时间病理学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6 / 8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5 条
  • [1] 人血浆ACTH和皮质醇相伴的放射免疫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查良伦
    沈自尹
    陈素珍
    [J]. 中医杂志, 1979, (11) : 38 - 42+34
  • [2]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 陈奇主编, 1993
  • [3] 不同中医阴阳体质人体温节律参数差异的研究
    胡汉波
    宋开源
    刘旭光
    赵纪岚
    周奇志
    陈晓莉
    余曙光
    魏焦禄
    任桂华
    罗永芬
    陆懋宣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 (02) : 60 - 62
  • [4] 甲低兔血清皮质酮水平昼夜节律变化及助阳方药的影响
    徐敏,邓响潮,张晓晖,刘习强
    [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1995, (04) : 33 - 34+63
  • [5] 四种“虚证”模型的建立及其与环核苷酸系统的关系
    夏宗勤
    胡镇球
    胡雅儿
    李伟毅
    鲍为民
    俞莺莺
    易宁育
    余逸民
    姚渭珍
    张怡萍
    [J].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 (09) : 543 - 545+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