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D与3D景观指数测定山区植被景观格局变化对比分析

被引:20
作者
张志明 [1 ]
罗亲普 [2 ,3 ]
王文礼 [1 ]
尹梅 [4 ]
孙振华 [1 ]
欧晓昆 [1 ]
柳小康 [1 ]
机构
[1] 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4]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高山峡谷区; 植被格局变化; 二维景观指数; 三维景观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植被和土地覆盖变化是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引起景观和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原因。景观指数是定量分析植被和土地覆盖变化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以滇西北高山峡谷区为案例区,比较分析传统2D景观指数和3D景观指数进行植被变化定量测定的差异。研究主要选取了基于斑块面积和周长几个常用指数来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斑块层次上,除了分维数指数,其他指数的三维方法计算值显著地高于二维方法计算值;在类型层次上,三维的类型面积指数、平均斑块面积指数、平均最小邻近距离指数测定的变化值显著大于二维的相应指数测定变化值,但是二维和三维平均形状指数和分维指数测定的植被斑块的平均形状变化结果没有显著差异;在景观层次,只有三维的平均斑块面积和最小邻近距离指数测定的变化结果显著高于二维的平均面积和最小邻近距离指数测定的变化结果,其它指数如形状指数、分维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一度指数等测定出两个不同时期的植被图格局变化结果均无显著差异,主要由于这些指数是采用面积和周长的对数或者比值计算得出,从而缩小了斑块表面面积与平面面积,表面周长与平面周长之间的差异。总体而言,利用二维景观指数在进行定量分析山区植被格局变化时,往往低估了其类型面积、平均斑块面积、斑块邻近距离等指数变化量,而三维景观指数得到相对较精确的变化值。
引用
收藏
页码:5886 / 589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分析:现状、困境与未来 [J].
陈利顶 ;
刘洋 ;
吕一河 ;
冯晓明 ;
傅伯杰 .
生态学报, 2008, (11) :5521-5531
[2]   基于模式识别的景观格局分析与尺度转换研究框架 [J].
陈利顶 ;
吕一河 ;
傅伯杰 ;
卫伟 .
生态学报, 2006, (03) :663-670
[3]   景观生态学中的十大研究论题 [J].
邬建国 .
生态学报, 2004, (09) :2074-2076
[4]   利用3S技术对梅里雪山地区植被制图的精度检验分析 [J].
张志明 ;
欧晓昆 ;
王崇云 ;
吴玉成 .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09) :1517-1522
[5]   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前沿与发展战略 [J].
肖笃宁 ;
李秀珍 .
生态学报, 2003, (08) :1615-1621
[6]  
植被生态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宋永昌著, 2001
[7]  
Surface metrics: an alternative to patch metrics for the quantification of landscape structure[J] . Kevin McGarigal,Sermin Tagil,Samuel A. Cushman.Landscape Ecology . 2009 (3)
[8]  
Rectangular and hexagonal grids used for observation,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 in ecology[J] . Colin P.D. Birch,Sander P. Oom,Jonathan A. Beecham.Ecological Modelling . 2007 (3)
[9]   Calculating landscape surface area fro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J].
Jenness, JS .
WILDLIFE SOCIETY BULLETIN, 2004, 32 (03) :829-839
[10]  
Remote sensing of tropical forest environments: towards the monitoring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 G. M. Foo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 2003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