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分析与“《大波》三部曲”的人物功能

被引:20
作者
赵薇
机构
[1]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社会网络分析; 李劼人; 信息; 中心性; 数字人文;
D O I
10.14112/j.cnki.37-1053/c.2018.09.011
中图分类号
I207.42 [新体小说];
学科分类号
050106 ;
摘要
本文从信息传播和文学社会学的角度入手,借助于"数字人文"中一种支柱性的研究方法——"社会网络分析",对中国现代小说家李劼人的代表作"《大波》三部曲"前后两个版本、共五个长篇小说文本中的人物关系和社会网络进行了适用性分析、数据挖掘、中心性计算和可视化呈现以及结果阐释分析等工作,就加权网络中最高中介中心性节点所提示的关键人物的叙事功能进行了深入探讨,希望以此能够直观地还原小说家对上世纪初由立宪派主导的保路风潮所引发的共和革命的复杂态度,将其历史小说形式的真正价值公之于世。
引用
收藏
页码:50 / 64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 [1] The lost geopoetic horizon of Li Jieren:the crisis of writing Chengdu in revolutionary China. Kenny Kwok-kwan Ng. . 2015
  • [2] “儒家文化的不安定层”——对“地方的近代史”的若干思考[J]. 王汎森.  近代史研究. 2015(06)
  • [3] 大鸟吃小蝇——地方记忆及对李劼人《暴风雨前》的另类读法
    吴国坤
    [J]. 现代中文学刊, 2015, (01) : 76 - 90
  • [4] 小说研究的路径与方法——商伟教授访谈录
    杨彬
    [J]. 文艺研究, 2013, (07) : 78 - 88
  • [5] 艺术的法则[M]. 中央编译出版社 , (法) 布尔迪厄, 2011
  • [6] 李劼人全集[M]. 四川文艺出版社 , 李劼人, 2011
  • [7] 李劼人研究[M]. 四川文艺出版社 , 成都市文联及李劼人研究会, 2011
  • [8] 晚清小说史[M]. 江苏文艺出版社 , 阿英, 2009
  • [9] 李劼人研究[M]. 巴蜀书社 , 成都市文联李劼人研究学会, 2008
  • [10] 社会网分析讲义[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罗家德著,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