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人口承载力分析

被引:22
作者
周广胜 [1 ]
袁文平 [2 ]
周莉 [2 ]
郑元润 [2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 农业生产力; 人口承载力; 东北地区; 东北老工业基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88 [人类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日益增长的人口及其生存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亦是区域生态承载力的重要指标。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人口承载力研究不仅可以弄清某一区域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而且能为农业生态系统的宏观调控和长远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东北老工业基地地处地球环境变化速率最大的东亚季风区,以气候变暖为标志的全球变化必将影响东北地区生态承载力,进而影响该地区的人口承载力。该研究基于10km×10km分辨率的东北地区1980~2002年共23年的气象资料,结合植物生理生态特点和水热平衡关系建立的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和农业生产力模型,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了东北地区4类生态系统类型:森林、农田、草地和湿地的生产力及其动态,指出东北地区近23年来年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年降水总体上呈减少趋势。23年来东北地区植被年均总生产力为3.52×1011kgDM.a-1,其中森林、农田、草地和湿地的年均总生产力分别为1.53×1011、4.55×1010、1.07×1011和4.63×1010kgDM.a-1,森林、农田、草地和湿地的平均生产力为5.73×103、1.84×103、5.64×103和5.55×103kgDM.hm-2.a-1。在此基础上,以第一性生产-第二性生产之间的生态适应性和能量-物质流平衡(在食物链上传递机制)为主线,通过对第一性生产力在人类直接消费与第二性生产之间以及各畜群(猪、肉牛羊、禽、奶牛和水产品(鱼))之间的分配,估算了1980~2002年东北地区在宽裕型、小康型与富裕型3种消费水平下,不输出商品粮和每年向国家提供350×108kg商品粮条件下的年均总人口承载力分别为2.61×108、2.15×108和1.77×108;和1.70×108、1.40×108和1.15×108。因此,要确保东北地区每年向国家提供350×108kg的商品粮,且在未来东北地区的生活水平要达到富裕型水平,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在此基础上,根据2020、2050、2070和2100年的气候预估资料,预测了2020、2050、2070和2100年东北地区在宽裕型、小康型和富裕型3种消费水平下的人口承载力分别为2.73×108、2.25×108和1.85×108;2.88×108、2.38×108和1.95×108;3.03×108、2.49×108和2.05×108;以及3.09×108、2.55×108和2.09×108。该研究可为东北地区及各省的生态建设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65 / 7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河北省作物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 [J].
黄志英 ;
梁彦庆 ;
葛京凤 ;
张亚卿 .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5, (02) :93-96
[2]   中西部地区耕地潜力及承载力研究 [J].
高强 ;
王森林 ;
不详 .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04, (02) :102-105
[3]   全国及区域性人均耕地阈值的探讨 [J].
陈百明 ;
周小萍 .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05) :622-628
[4]   三峡库区的土地人口承载力 [J].
范月娇 .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2, (03) :10-12
[5]   CO2浓度增加对C3、C4作物生理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J].
王春乙 ;
郭建平 ;
王修兰 ;
徐师华 ;
崔读昌 ;
梁红 .
作物学报, 2000, (06) :813-817
[6]   陕西省气候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 [J].
王经民 ;
戴夏燕 .
水土保持通报, 1997, (01) :16-20
[7]   中国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研究 [J].
郑振源 .
中国土地科学, 1996, (04) :33-38
[8]   植被的PE(可能蒸散)指标与植被-气候分类(三)几种主要方法与PEP程序介绍 [J].
张新时 ;
杨奠安 ;
倪文革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993, (02) :3-15+99-100
[9]   中国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 [J].
曹明奎 .
生态学报, 1993, (01) :8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