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空间价值重估——当代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另类反思

被引:8
作者
吴昆
机构
[1] 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关键词
公共空间; 城中村; 异质空间形态; 城市化;
D O I
10.16272/j.cnki.cn11-1392/j.2013.09.015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
学科分类号
081303 ; 083302 ; 1204 ;
摘要
"城中村"的原始聚落形态经历了剧烈的"空间撕裂与重组",在当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从"自然村"到"边缘村"再到"城中村"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城中村相对于现代城市形态是一种特殊异质的空间形态与社会现象,其空间秩序作为一种"镜像"的异质空间,不断对比和消解着现代城市的"公共空间噩梦":即使城市建了许多的公园、图书馆和博物馆等的"公共空间",但它们并没有如期地消融社会阶层间的隔阂,反而加剧了群体之间的差距和矛盾;不仅体现在公共空间在各阶层之间的配置不平等,中产阶级之间的生活距离也渐行渐远,个体在城市中被还原成了一个个彼此之间毫无联系的孤立原子";公共空间"已无法起到"让不同的阶级和种族群体混合"的"社会安全阀"作用。"城中村"所体现的逻辑正是主流城市空间所缺乏的:开放与交流、互助与共享的社区、从不需要激活而活力四射的街道文化、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灵活多变而又因地制宜的空间结构。在参与世界城市竞争中,城中村有可能提供比单纯的土地供给更大的价值,这就是城市表达上的"差异性资源","城中村"已经是当代中国一种城市化的空间。城中村的空间形态和肌理,对于当代探索中国社会的认知与美学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41 / 4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行政区划和城市化——以深圳特区外为例 [J].
刘永红 .
中外房地产导报, 2003, (11) :5-7
[3]   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 [J].
李培林 .
中国社会科学, 2002, (01) :168-179+209
[4]   深圳市罗湖区“城中村”居民的居住意识分析 [J].
王德 .
规划师, 2001, (05) :86-90
[5]   建筑创作过程中的社会化及其意义 [J].
吴向阳 .
华中建筑, 1999, (03) :75-77
[6]   边缘视域:探索人居环境研究的新维度 [J].
饶小军 .
建筑学报, 1999, (06) :48-51
[7]   边缘实验与建筑学的变革 [J].
饶小军 .
新建筑, 1997, (03) :23-26
[8]  
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包亚明主编, 2003
[9]  
区域人口城镇化问题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李南, 1996
[10]  
流动人口对大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对策[M]. 经济日报出版社 , 李梦白等编著,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