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媒在风险社会中的双面性

被引:7
作者
刘丹凌
机构
[1]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关键词
风险社会; 双面性; 信息; 利益; 传播效果;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贝克概括为"风险社会"的时代语境中,风险成为人类面临的普遍问题,与前现代社会或工业社会不同,今天的风险来自于内在的决策,是不受制约的技术—经济行动的恶果,是科学和社会的共同建构,超越了原有的民族、国家界限。作为"亚政治"的一种有效形式,传媒不仅是风险社会信息公开与交流、公众表达、民主监督的重要平台;而且是其他亚政治核心表达意见、发挥作用的中介,在风险化解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这里的悖论是,传媒在引导风险认知、决策的同时,也可能成为扩大和再生产风险的因素。所以,传媒在风险社会中具有突出的双面性:其正外部性及负外部性交织在一起,其风险化解能力和风险再生产效应矛盾性地并生着。
引用
收藏
页码:145 / 15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加强与衰减:风险的社会放大机制探析——以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为例 [J].
张乐 ;
童星 .
人文杂志, 2008, (05) :178-182
[2]   警惕传媒沦为风险制造者 [J].
黄和节 .
新闻实践, 2007, (12) :33-33
[3]   论“风险社会”危机的跨文化传播 [J].
秦志希 ;
郭小平 .
国际新闻界, 2006, (03) :16-19+65
[4]   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 [J].
薛晓源 ;
刘国良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5, (01) :44-55
[5]   “SARS”与“禽流感”期间媒体传播比较研究——基于上海地区实证分析 [J].
朱国玮 ;
黄琣 ;
汪浩 .
理论与改革, 2004, (05) :62-65
[6]   风险社会与风险治理 [J].
赵延东 .
中国科技论坛, 2004, (04) :121-125
[7]   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 [J].
斯科特·拉什 ;
王武龙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2, (04) :52-63
[8]  
世界风险社会[M].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德)乌尔里希·贝克(UlrichBeck)原著, 2004
[9]  
风险社会[M]. - 译林出版社 , (德)乌尔里希·贝克(UlrichBeck)著,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