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儿芹不同器官分泌道结构及分布的比较解剖研究

被引:9
作者
牟颖
刘启新
机构
[1]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
关键词
鸭儿芹; 伞形科; 分泌道; 结构; 解剖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4 [植物形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01 ;
摘要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伞形科鸭儿芹(Cryptotaenia japonicaHassk.)全株不同器官分泌道的结构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观察结果显示,在鸭儿芹的根、茎、叶和果实各部位均有分泌道,其中果实分泌道特化为油管。分泌道多由1层明显小于周围薄壁细胞的分泌细胞组成,不同器官中分泌道的管腔和分泌细胞均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组成根中分泌道的分泌细胞较少,多为4~5个;茎中较多,为6~9个,有时多达12~14个;组成叶片分泌道的分泌细胞数差异最大,叶脉中多达22个,叶肉中仅为3个。从横切面上看,根系中的分泌道仅分布在主根和一级侧根的近周皮处,以及主根的韧皮部外侧和髓部;茎中分泌道分布于近表皮处的厚角组织之间、大厚角组织与韧皮部之间和靠近木质部的髓部;叶鞘和叶柄的分泌道位于小厚角组织内侧的顶端、大厚角组织与韧皮部之间和木质部周围,其中在叶鞘中的2个厚角组织之间也有分泌道分布;在叶片的主脉及大侧脉中,分泌道分布于维管束与上下表皮的厚角组织之间,栅栏组织中也有少量分泌道;在果实中,油管分布于内果皮与中果皮之间,多位于棱槽和合生面部位。此外,根和茎中的分泌道具有2种明显不同的分布式样;叶鞘远、近轴面部位分泌道的分布式样分别兼有茎近表皮皮层部位和叶柄维管束木质部部位的特点,具有明显的从茎向叶柄的过渡性;在果实的果棱维管束下方和2个油管之间还有2层油细胞几乎环果体分布,这种结构在伞形科种类中比较少见,值得进一步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1 / 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鸭儿芹总黄酮对四氯化碳致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J].
田琳 ;
龚其海 .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08, (01) :8-10
[2]   中国伞形科5个引种栽培的模式种果实比较解剖学研究 [J].
刘芳 ;
刘启新 .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6, (04) :9-16
[3]   四川当归属8种植物果实和叶柄解剖学研究 [J].
张桥英 ;
何兴金 ;
张运春 ;
罗鹏 ;
吴宁 .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5, (06) :549-554
[4]   野生鸭儿芹毒性及致突变性研究 [J].
高敏 ;
刘佳 ;
俞红 ;
王雨 ;
阮海星 ;
向红 ;
朱彩霖 ;
吴克枫 .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5, (04) :504-505
[5]   不同播种期对鸭儿芹种子质量的影响 [J].
王艳 ;
任吉君 ;
张英慧 ;
张耀玲 .
湖北农业科学, 2003, (06) :85-86
[6]   中国伞形科变豆菜亚科的果实解剖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J].
刘启新 ;
惠红 ;
李碧媛 ;
潘泽惠 .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2, (04) :1-8
[7]   鸭儿芹的特证特性及其栽掊动技术 [J].
任吉君 ;
周荣 ;
王艳 ;
曹毅 .
中国蔬菜, 2002, (04) :48-49
[8]   中国独活属果实的解剖学研究及对独活属的修订 [J].
何兴金 ;
王幼平 ;
溥发鼎 ;
王萍莉 ;
许介眉 .
云南植物研究, 1998, (03) :45-52
[9]  
植物解剖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李正理, 1984
[10]  
Secretory structures and localization ofalkaloids inConium maculatumL.(Apiaceae). Corsi G,Biasci D. Annals of Botany .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