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湾天河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布与季节变化

被引:27
作者
鲍毅新
葛宝明
郑祥
程宏毅
机构
[1] 浙江师范大学生态研究所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空间分布; 季节变化; 温州湾;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58.8 [水生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在温州湾天河潮间带按季节取样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研究。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38种,隶属7门8纲23科,主要为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多毛类。物种获得数季节间差异不显著(F3,9=1.76,P>0.05),但潮位间种类获得数差异极显著(F3,9=9.56,P<0.01)。潮上带、高潮带、中潮带和低潮带的密度、生物量分别为:144.50±14.24ind./m2,58.56±13.23g/m2;171.00±16.52ind./m2,40.57±12.60g/m2;182.50±39.38ind./m2,50.26±10.57g/m2和94.00±28.88ind./m2,16.55±7.27g/m2。密度的季节间差异和潮位差异均不显著(F3,9=2.78和F3,9=2.14,P>0.05),而生物量在季节和潮位间差异极显著(F3,9=16.72和F3,9=22.24,P<0.01)。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4季平均数表现为:中潮带>高潮带>低潮带>潮上带;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数表现为: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潮上带;Simpson优势度指数平均数表现为:中潮带<高潮带<低潮带<潮上带。对4季4潮带16个群落进行聚类和排序分析可以看出,中高潮带界限不明显,低潮带和潮上带的界限明显。分析表明:生境条件的不同是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同一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构成数各季节之间差异不显著
引用
收藏
页码:45 / 5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