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希望化”教育研究:症候及其批判

被引:3
作者
曹永国
机构
[1]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研究范式; 希望; 学科规训; 祛希望化;
D O I
10.19563/j.cnki.sdjk.2013.01.004
中图分类号
G40-02 [教育哲学];
学科分类号
040101 ; 120403 ;
摘要
教育研究需要灌注一种崇尚真理、坚守爱知之品性,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对美好教育的希望。现今流行的教育研究恰恰证明了它们在这一点上的失败。无论是赞美现实教育还是批评现实教育,它们都在无意中推动着教育研究与现实的"共谋关系",使自身丧失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力量。流行的教育研究常常会成为种种祛希望的教育研究之典范,使人们忘记对研究自身的反思。自我否思是走出樊篱和寻找希望的一种可能路径。
引用
收藏
页码:40 / 4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极权主义的起源.[M].(美) 阿伦特;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M].(美) 吉鲁; 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  
韦伯论大学.[M].(德)马克斯·韦伯(MaxWeber)著;孙传钊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4]  
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M].(美)希拉里·普特南著;应奇译;.东方出版社.2006,
[5]  
面向思的事情.[M].(德)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著;陈小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1999,
[6]  
林中路.[M].(德)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著;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7]  
历史与阶级意识.[M].(匈)卢卡奇(Lukacs;Georgy)著;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