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50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干热风发生的时空演变规律

被引:59
作者
赵俊芳
赵艳霞
郭建平
房世波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黄淮海地区; 冬小麦; 干热风; 时空变化; 防御对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1 []; S428 [暖害];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研究近50年来中国黄淮海麦区小麦干热风时空变化特征,针对其变化趋势,提出有效防御干热风的科学对策。【方法】基于黄淮海地区68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象行业标准"小麦干热风灾害等级"指标,系统分析近50年来黄淮海冬小麦高温低湿型干热风年平均发生日数与过程次数的时空分布特征,针对其变化趋势,提出有效防御干热风的主要途径和技术措施。【结果】(1)1961—2010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轻度、重度高温低湿型干热风出现的平均日数和过程次数随时间的变化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1960—1980年和2001—2010年均为缓慢减少时期,1981—2000年变化则不太明显。1968年各地干热风危害均最为严重,1987年危害均最轻;(2)近50年来,该区轻度、重度干热风灾害的年际变化很大,这和该时期气象要素匹配程度有关。各地20世纪60年代干热风发生最严重。其次,为20世纪70年代和最近10年。20世纪80、90年代危害较轻;(3)就空间平均分布状况而言,该区轻度和重度干热风年平均发生日数和干热风过程次数分布具有一致性,总体呈中间高、两头低的趋势,且地区间差异都很显著,同纬度地区的内陆高于沿海。河北省的北部和西北部、河南省的东南部一带等地干热风危害最轻,河北省南部、河南省西北部等地危害最重,该地作物产量受到冲击很大,生产相对更脆弱。【结论】1961—2010年,中国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干热风灾害总体表现为减少趋势,但由于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气象要素温度、水分、风速等匹配组合的差异,干热风灾害年际变化很大,地区间差异显著,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仍有可能发生。实际生产中,必须重视小麦干热风灾害的防御,可从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化学措施着手来减少干热风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和危害。
引用
收藏
页码:2815 / 282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 [1] 2011—2050年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气候生产潜力评价[J]. 赵俊芳,郭建平,邬定荣,房世波,俄有浩.应用生态学报. 2011(12)
  • [2] 应对气候变化对未来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的问题和挑战
    潘根兴
    高民
    胡国华
    魏钦平
    杨晓光
    张文忠
    周广胜
    邹建文
    [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0 (09) : 1707 - 1712
  • [3] 近47年来河南省冬小麦干热风灾害的变化分析
    成林
    张志红
    常军
    [J]. 中国农业气象, 2011, 32 (03) : 456 - 460+465
  • [4]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 Ⅶ.气候变暖对中国柑桔种植界限及冻害风险影响
    李勇
    杨晓光
    张海林
    陈阜
    [J].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 (14) : 2876 - 2885
  • [5] 长治小麦干热风预报研究
    王正旺
    苗爱梅
    李毓富
    陈玉斌
    李鸿飞
    王淑凤
    [J]. 中国农业气象, 2010, 31 (04) : 600 - 606
  • [6] 黄淮海平原农业气候资源高效利用背景及主要农作技术
    杨瑞珍
    肖碧林
    陈印军
    卢布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 24 (09) : 88 - 93
  • [7] 气候暖干化对中国北方干热风的影响
    邓振镛
    张强
    倾继祖
    徐金芳
    黄蕾诺
    张树誉
    [J]. 冰川冻土, 2009, 31 (04) : 664 - 671
  • [8] 甘肃省干热风的气候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刘德祥
    孙兰东
    宁惠芳
    [J]. 冰川冻土, 2008, (01) : 81 - 86
  • [9] 河北省冬麦区干热风成因分析
    尤凤春
    郝立生
    史印山
    段素莲
    孔凡超
    [J]. 气象, 2007, (03) : 95 - 100
  • [10] 普通小麦与硬粒小麦种间杂交培育抗干热风新种质研究
    赵凤梧
    李慧敏
    刘冬成
    张爱民
    [J]. 河北农业科学, 2005, (03) : 15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