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退耕还林(草)驱动力的多尺度分析

被引:17
作者
黄淑玲 [1 ,2 ]
周洪建 [1 ,3 ]
王静爱 [1 ,3 ]
王圆圆 [1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2] 宿州学院
[3] 北京师范大学区域地理研究实验室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驱动力; 生态安全; 尺度;
D O I
10.13448/j.cnki.jalre.2010.04.011
中图分类号
X171 [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退耕还林(草)作为当前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恢复重建地表自然覆盖,建立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覆盖格局。研究不同尺度下退耕还林(草)的驱动力,可以为构造典型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结构与优化模式提供依据。该文从国家-省区-县域-农户尺度上分析了中国退耕还林(草)的驱动力,国家尺度上驱动力是生态环境安全、粮食结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以生态安全为主;省区驱动力分为产业结构调整、水源地保护、防洪、保护三峡工程、减少入黄泥沙和防治风蚀沙化6种类型,经济状况居于主导地位;县域驱动力归纳为12种类型,以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主;农户的退耕还林(草)是国家政策满足农户需求,个体利益最佳化为主要驱动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12 / 11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退耕还林,粮食政策与可持续发展 [J].
陶然 ;
徐志刚 ;
徐晋涛 .
中国社会科学, 2004, (06) :25-38+204
[2]   退耕还林行为动因的经济分析 [J].
刘璠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4) :22-27
[3]   中国退耕还林的微观投资激励与政策的持续性 [J].
蒋海 .
中国农村经济, 2003, (08) :30-36
[4]   GIS技术在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中的应用 [J].
汤国安 ;
杨玮莹 ;
秦鸿儒 ;
余松涛 .
水土保持通报, 2002, (05) :46-50
[5]   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探讨 [J].
李世东 ;
吴转颖 .
林业科学, 2002, (03) :154-159
[6]   加强我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的研究——从荷兰“全球变化开放科学会议”看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J].
史培军 ;
宋长青 ;
景贵飞 .
地球科学进展, 2002, (02) :161-168
[7]   遥感和GIS支持下的云南省退耕还林还草决策分析 [J].
杨存建 ;
刘纪远 ;
张增祥 ;
党承林 .
地理学报, 2001, (02) :181-188
[8]   滇东北山区土地垦殖指数与退耕还林规划 [J].
杨子生 .
山地学报, 1999, (S1) :46-49
[9]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安全响应机制[M]. 科学出版社 , 史培军等著,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