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关系”和“强关系”下的网络互动和网络运动

被引:12
作者
方曙光
机构
[1] 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
关键词
弱关系; 强关系; 结构化连接; 网络运动;
D O 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4.02.014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随着网络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的快速、便捷、独立性和自主性,已成为中国公民获得信息、进行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的主要公共领域。在分析现实集体行动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其对于网络下集体行动的适用性和启示,通过随机问卷调查参与"钓鱼岛事件"而引发的网络运动中网民的态度和行为,研究不同网络社区的网络"意见领袖"通过网络"弱关系"获得信息和资讯;同一网络社区的网民通过与网络"意见领袖"的网络"强关系",建立起网络"共意"和网络公共领域,共同分享网络情感,并不断反复、强化网络互动,同化其行为取向,从而导致网络运动的爆发式形成。在此基础上,从网络运动的结构性特征,并从政府控制、网络组织和网民的视域,提出引导网络运动的对策和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135 / 14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极端的人群.[M].(美) 桑斯坦; 著.新华出版社.2010,
[2]  
乌合之众.[M].(法) 勒庞; 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  
网络社会的崛起.[M].()曼纽尔·卡斯特(ManuelCastells)著;夏铸九;王志弘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  
现代性的后果.[M].(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
[5]   网络公共领域下我国社会结构的嬗变 [J].
方曙光 .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12, 28 (03) :107-112
[6]  
THE INTERNET AND SOCIAL LIFE.[J].John A. Bargh;Katelyn Y. A. McKenna.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