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施肥下黑土活性有机质和碳库管理指数研究

被引:52
作者
何翠翠 [1 ,2 ]
王立刚 [1 ,2 ]
王迎春 [1 ,2 ]
张文 [1 ,2 ]
杨晓辉 [3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面源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农业科学院-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研究联合实验室
[3] 吉林省镇赉县植保站
关键词
黑土; 活性有机质; 碳库管理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基于东北黑土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黑土活性有机质及其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措施的影响下土壤有机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撂荒处理(CK0)土壤有机质较初始值提高了35.62%;单施化肥处理有机质提高最小,为10%15%;其次为秸秆还田处理提高了20%;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处理土壤有机质提高效果最显著,为66.38%92.13%。黑土活性有机质分布规律为高活性有机质、中活性有机质、低活性有机质分别占有机质含量的3.80%10.28%、1.59%12.32%、8.71%27.45%。以撂荒处理为参考土壤,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处理高活性有机质、中活性有机质碳库管理指数高于参考土壤;氮磷钾肥配施处理(NPK)高活性有机质及其高活性有机质碳库管理指数与参考土壤较为接近;单施氮肥处理(N)、施用氮肥和磷肥处理(NP)、施用氮肥和钾肥处理(NK)、施用磷肥和钾肥处理(PK)高活性有机质、中活性有机质及总活性有机质碳库管理指数均低于参考土壤。采用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对提高黑土活性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具有比较好的效果。
引用
收藏
页码:194 / 20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绵土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动态的影响 [J].
王琳 ;
李玲玲 ;
高立峰 ;
刘杰 ;
罗珠珠 ;
谢军红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21 (09) :1057-1063
[2]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与产量的短期影响 [J].
王丹丹 ;
周亮 ;
黄胜奇 ;
李成芳 ;
曹凑贵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 32 (04) :735-740
[3]  
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 张瑞,张贵龙,姬艳艳,李刚,常泓,杨殿林.环境科学. 2013(01)
[4]   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黑土的有机质含量变化特征 [J].
柳影 ;
彭畅 ;
张会民 ;
张文菊 ;
戴建军 ;
徐明岗 .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1, (05) :7-11
[5]   长期施肥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J].
曾骏 ;
郭天文 ;
于显枫 ;
董博 .
土壤通报, 2011, 42 (04) :812-815
[6]   长期施肥对黑土活性有机质的影响 [J].
刘颖 ;
周连仁 ;
苗淑杰 ;
刘丽 ;
吴立全 .
水土保持通报, 2009, 29 (03) :133-136
[7]   长期施肥对中国3种典型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变化的影响 [J].
张璐 ;
张文菊 ;
徐明岗 ;
蔡泽江 ;
彭畅 ;
王伯仁 ;
刘骅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05) :1646-1655
[8]   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活性有机质与碳库管理指数变化 [J].
徐明岗 ;
于荣 ;
王伯仁 .
土壤学报, 2006, (05) :723-729
[9]   长期不同施肥对稻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 [J].
李新爱 ;
童成立 ;
蒋平 ;
吴金水 ;
汪立刚 .
土壤, 2006, (03) :298-303
[10]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农田黑土有机质和氮素的影响 [J].
隋跃宇 ;
张兴义 ;
焦晓光 ;
王其存 ;
赵军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5, (06) :192-19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