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现代性:“民族形式”论争中延安文学观念的现代性呈现

被引:14
作者
袁盛勇
机构
[1]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
关键词
延安文学; 民族形式; 民族—现代性; 现代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I206.6 [现代文学(1919~1949年)];
学科分类号
050106 ;
摘要
延安时期文艺上“民族形式”问题的提出,在相当程度上因应了民族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故而是民族主义话语在文学理论与批评上的一种显明表达或呈现。“民族形式”这种有待创造的新形式是一种既有民族性又含现代性的现代形式,民族—现代性乃是其特有的现代性内涵。置身于“民族形式”论争中的周扬、何其芳等人,在文艺实践上坚持了一种艺术形态的二元论观念,但在最终的价值取向上又分明指向了文学的民族—现代性。无论是地方形式、民间形式,还是传统的民族形式,只有在民族—现代性的统摄下才能显示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并且只有如此,才能转化为新的“民族形式”并成为其内在构成的有机部分。
引用
收藏
页码:2 / 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钱理群等著, 1998
[2]  
汪晖自选集[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汪晖著, 1997
[3]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M]. 人民出版社 , 毛泽东著, 1952
[4]  
论文学上的民族形式. 何其芳. 文艺战线 . 1939
[5]  
在文化阵线上. 陈伯达. 生活书店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