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模式简介

被引:6
作者
陈衍景
机构
[1]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北京,
关键词
稀土元素; 上地壳; 上陆壳; 全地壳; 化学成分; 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3.3 [地壳成分、物理性质、物理状态];
学科分类号
摘要
Tarlor等首先论证了借用沉积物微量元素研究上地壳成分的逻辑根据。随即根据沉积物确定上陆壳成分的花岗闪长岩模式,下陆壳成分的高铝玄武岩模式,全陆壳成分的25%安山岩+75%混合物(混合比为镁铁质:长英质=2:1)的混合模式。为检验该地壳成分模式对于时间的适用性,Taylor等又研究了沉积物成分随时间的变化,发现2.5Ga之后的不同时代的沉积物的特征基本一致,且它们与2.5Ga之前的沉积物明显不同。据此推论,如果2.5Ga之前的沉积物屯能代表上陆壳的成分,则太古宙与后太古宙(或太古宙后)的地壳成分应有明显差别。那么.如何确定太古宙的上陆壳成分呢?为此,Taylor等又专门论证太古宙的杂砂岩与后太古宙不同,可代表地壳成分。基此,Taylor等推导出太古宙上陆壳岩石组成比例是长英质:镁铁质=1:1.全陆壳的岩石组成比例为镁铁质:长英质=2:1,从而提出太古宙地壳成分、形成作用等均不同于后太古宙。太古宙地壳是如何演化为后太古宙地壳的呢?Taylor等认为,在太古宙未,即2.8~2.6Ga,曾有广泛的钾质花岗岩发育,该事件使得地壳成分从太古宙样式转变为后太古宙样式。关于具体演变机制,Taylor等认为早大古代的热流高,斜长石不稳定,只能发生以石榴子石为残留相的幔内部分馆融(40km以下)
引用
收藏
页码:12 / 30
页数:19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