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中国陆面的生物有效紫外线辐射强度分布

被引:21
作者
廖永丰
王五一
张莉
杨林生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生物有效; 紫外线辐射; UVA; UVB; 分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2.1 [太阳辐射];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随着大气臭氧层的日趋变薄,估算到达陆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变化,评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日趋成为环境健康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DISORT辐射传输模型,从生物健康效应的角度提出了估算陆面有效紫外线辐射强度的方法,并采用LibRadtran软件包UVSPEC模型以及GIS空间分析技术模拟了2000年1月和7月到达中国陆面的生物有效紫外线辐射强度空间分布,讨论了臭氧、云量、地表反照率等因素对陆面生物有效紫外线辐射强度的影响,研究了基于云量、海拔数据修正陆面紫外线辐射的方法。另外,还系统分析了2000年1月、7月我国陆面生物有效紫外线辐射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1月份辐射强度是低纬度较高,而7月份是中高纬度较高。UVA和UVB陆面辐射强度分布明显不同,特别是7月份,UVB辐射强度的高值区域较UVA明显偏向低纬度地区。UVB的生物有效辐射强度大约是UVA的6倍。
引用
收藏
页码:821 / 827+860 +86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紫外线辐射强度预报模型研究 [J].
曾艳 ;
吴幼乔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3, (05) :685-693
[2]   近20年北京晴天紫外辐射的变化趋势 [J].
白建辉 ;
王庚辰 ;
胡非 .
大气科学, 2003, (02) :273-280
[3]   干旱、半干旱地区紫外线辐射强度及其预报方法的研究 [J].
刘布春 ;
卢志光 ;
高景民 ;
李云鹏 .
中国农业气象, 2003, (01) :45-48
[4]   个体紫外线暴露剂量与环境紫外线剂量的关系 [J].
刘扬 ;
喻道军 ;
小野雅司 ;
孙炜 ;
冷昊 ;
不详 .
中国公共卫生 , 2003, (01) :15-17
[5]   紫外线模式预报方法的研究和试验 [J].
沈元芳 ;
况石 .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S1) :223-231
[6]   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及其预报 [J].
毕家顺 .
云南环境科学, 2001, (S1) :46-48
[7]   太阳紫外线辐射及其生物效应 [J].
吴兑 .
气象, 2001, (04) :54-57
[8]   紫外线辐射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J].
刘灵奕 ;
刘玉清 ;
王国钦 .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0, (05) :269-273
[9]   北京地区太阳紫外辐射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分析 [J].
白建辉 ;
王庚辰 .
太阳能学报, 2000, (02) :192-197
[10]   藏北高原紫外辐射的变化特征 [J].
江灏 ;
季国良 ;
师生波 ;
贲桂英 ;
韩发 .
太阳能学报, 1998, (01) :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