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6 条
基于SPI/SPEI指数的东北地区多时间尺度干旱变化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36
作者:
徐一丹
[1
]
任传友
[1
]
马熙达
[1
]
赵东妮
[1
]
陈伟
[1
,2
]
机构:
[1] 不详
[2]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大气科学系
[3] 不详
[4] 辽宁北票市气象局
[5] 不详
来源: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指数;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多时间尺度;
干旱变化;
东北地区;
D O I:
10.13866/j.azr.2017.06.06
中图分类号:
P426.616 [降水引起的灾害];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1960—2014年90个气象台站的逐日地面观测数据(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及平均水汽压),利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对比分析近55 a多时间尺度干旱变化特征及两指数的表征差异。(1)依据各气象台站年总降水量,可将东北地区分为5个子区,各分区年总降水量皆未表现出显著的长期趋势,但Ⅰ、Ⅱ、Ⅳ区和Ⅴ区年总潜在蒸散量分别呈现显著下降、上升趋势。(2)两指数在1个月(1 mo)尺度上围绕0值频繁波动,随时间尺度增加,形成干湿阶段持续期,其中干旱期持续时间较湿润期稍长。不同时间尺度二者评估旱涝结果总体相似,其中短时间尺度,SPI较SPEI易受降水影响,波动大。长时间尺度差距减小,但在判别程度上SPI较SPEI偏轻。在特殊干旱年1982年和1999年,SPI在降水量减少幅度较大地区或月份监测干旱能力下降。(3)SPI描述东北地区无旱及特旱发生频率时较SPEI高,中旱、重旱及湿润发生频率则相反。(4)在评估东北地区旱涝情况时SPEI指数较SPI指数适用性更好。
引用
收藏
页码:1250 / 1262
页数:13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