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降尘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45
作者
李晋昌 [1 ]
董治宝 [2 ]
机构
[1] 不详
[2] 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
[3] 不详
[4]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5] 不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大气降尘; 沉降机制; 理化特征; 时空分布; 环境效应;
D O I
10.13448/j.cnki.jalre.2010.02.013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地表起尘和大气降尘在大气圈、陆地表面和海洋间的物理和生物化学交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该交换过程从地质历史时期以来一直延续至今。对大气降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阐述了大气粉尘的形成、传输、沉降机制及理化特征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大气粉尘的源区、降尘的时空分布、环境效应及与黄土堆积的关系等,并提出了目前大气降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引用
收藏
页码:102 / 10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66 条
[1]   城市环境近地表大气尘研究的意义及进展 [J].
施泽明 ;
倪师军 ;
张成江 .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07, (02) :1-5
[2]   风飏粉尘和粉尘沉积物的一些环境效应研究述评 [J].
顾世成 ;
彭淑贞 ;
杨得福 ;
韩军青 .
泰山学院学报, 2006, (06) :64-68
[3]   大气降尘污染引起城市供水增加的污染率计量模型 [J].
董小林 ;
曹广华 .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6, (10) :761-763
[4]   上海春季沙尘与非沙尘天气大气颗粒物粒度组成与矿物成分 [J].
师育新 ;
戴雪荣 ;
宋之光 ;
俞立中 ;
管章志 .
中国沙漠, 2006, (05) :780-785
[5]   北京市近年来大气降尘变化规律及趋势 [J].
郭婧 ;
徐谦 ;
荆红卫 ;
王文盛 ;
皮征陵 .
中国环境监测, 2006, (04) :49-52
[6]  
降尘与人类世沉积——Ⅰ:北京2006年4月16~17日降尘初步分析[J]. 刘东生,韩家懋,张德二,秦小光张,崧靳,春胜,刘平,姜文玲.第四纪研究. 2006(04)
[7]   兰州市沙尘和非沙尘天气降尘的粒度特征比较 [J].
李玉霖 ;
拓万全 ;
崔建垣 .
中国沙漠, 2006, (04) :644-647
[8]   上海市月降尘量与气象因子间关系研究 [J].
张国宏 ;
谈建国 ;
郑有飞 ;
魏海萍 ;
阴俊 .
气象科学, 2006, (03) :3328-3333
[9]   青藏高原北部马兰冰芯记录所揭示的近200年来沙尘天气发生频率变化趋势 [J].
王宁练 .
科学通报, 2006, (06) :724-729
[10]   新疆和田降尘的时空分布与影响因子 [J].
赵丹丹 ;
关欣 ;
李巧云 ;
文启凯 .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05, (02) :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