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锚岩体流变特性及锚固控制机制分析

被引:21
作者
赵同彬 [1 ,2 ]
谭云亮 [1 ]
刘姗姗 [1 ]
肖亚勋 [3 ]
机构
[1] 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
[3]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加锚岩石; 流变特性; 本构模型; 锚固机制;
D O I
10.16285/j.rsm.2012.06.008
中图分类号
TU458.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室内蠕变试验和理论分析,对加锚改善岩石流变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锚固控制岩石流变的力学机制。采用RLJW-2000型流变试验机,对红砂岩及其加锚试件进行分级加载(100 h以上)单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加锚后岩石的流变应力阀值提高了20%~30%c,且不同应力水平流变量均能得到一定控制,加锚使试件的长期强度增加了5%~10%c。此外,基于整体协调变形原理,建立了加锚体流变本构方程,推导出了一维B-K模型解答,算例分析表明,锚杆密度越大,对岩石流变控制效果越好,得出锚杆等效刚度是约束岩石流变的主导因素,但从技术经济角度考虑,锚杆支护密度与岩石流变参数之间存在一个合理的匹配区间。研究结果对长期使用的岩体工程锚固支护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730 / 173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 [1] 地下工程围岩与支护体相互作用的模型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陈浩.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 12
  • [2] 裂隙岩体锚固方式优化的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温暖冬.山东大学.2007, 04
  • [3] 新型岩土相似材料的研制及在分岔隧道模型试验中的应用.[D].李勇.山东大学.2006, 12
  • [4] 锚杆临界锚固长度简化计算方法
    龙照
    赵明华
    张恩祥
    刘峻龙
    [J]. 岩土力学, 2010, 31 (09) : 2991 - 2994+3011
  • [5] 岩体锚固理论与技术研究的进展
    赵同彬
    谭云亮
    [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29 (04) : 1 - 7
  • [6] 含油泥岩各向异性蠕变研究
    付志亮
    高延法
    宁伟
    许进鹏
    [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07, (03) : 353 - 356
  • [7] 加锚节理岩体的复合单元法研究
    何则干
    陈胜宏
    [J]. 岩土力学, 2007, (08) : 1544 - 1550
  • [8] 岩石流变力学及其工程应用研究的若干进展
    孙钧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 (06) : 1081 - 1106
  • [9] 云应盐矿盐岩蠕变特性试验研究
    陈锋
    李银平
    杨春和
    张超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 (S1) : 3022 - 3027
  • [10] 深部开采岩体力学研究
    何满潮
    谢和平
    彭苏萍
    姜耀东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 (16) : 2803 - 2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