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建筑景观基因的识别及其变异

被引:27
作者
祁剑青 [1 ,2 ]
邓运员 [1 ,2 ]
郑文武 [1 ,2 ]
刘沛林 [1 ,2 ]
机构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衡阳分中心
[2] 衡阳师范学院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窑洞; 景观基因; 识别; 变异;
D O I
10.13448/j.cnki.jalre.2019.172
中图分类号
TU241.5 [传统住宅(民居)]; TU982.29 [农村乡镇规划];
学科分类号
081302 ; 0814 ; 083302 ;
摘要
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域,运用聚落景观基因理论与方法,对窑洞建筑的景观基因进行识别并对基因的变异进行分析。遵循内在唯一性原则、外在唯一性原则、局部唯一性原则以及总体优势性原则,将窑洞的景观基因要素分解为立面形态基因、平面布局基因、建筑材料基因、局部装饰基因等四个方面。拱形窑脸是窑洞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的主要标志性特征,因而主体基因为立面形态基因,其余皆为附属基因。在"向心+围合"的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形态的大背景下,窑洞的平面布局基因随地形条件的不同产生了变异。为适应不同区域的黄土土质与气候环境,立面形态基因发生了变异。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窑洞由靠崖窑衍生出了地坑窑、锢窑等形态,建筑材料由原先的生土扩大为土坯、砖、石,在一定程度上对窑洞形态的变异产生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84 / 8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陕西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 [J].
翟洲燕 ;
李同昇 ;
常芳 ;
罗雅丽 ;
石钰 .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 (09) :1067-1080
[2]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识别与提取方法研究 [J].
胡最 ;
刘沛林 ;
邓运员 ;
郑文武 .
地理科学, 2015, 35 (12) :1518-1524
[3]   “超级机制”与文化地理学研究 [J].
唐晓峰 ;
周尚意 ;
李蕾蕾 .
地理研究, 2008, (02) :431-438
[4]   景观“基因图谱”视角的聚落文化景观区系研究 [J].
申秀英 ;
刘沛林 ;
邓运员 .
人文地理, 2006, (04) :109-112
[5]   窑洞式建筑的产生及其环境考古学意义 [J].
钱耀鹏 .
文物, 2004, (03) :69-77
[6]   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表达与景观识别 [J].
刘沛林 .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3, (04) :1-8
[7]   我国黄土高原区域地质地貌特征及现代侵蚀作用 [J].
张宗祜 .
地质学报, 1981, (04) :308-320+326
[8]   土坯砖性质的初步报告 [J].
戴居正 .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57, (01) :31-32
[9]  
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4
[10]  
家园的景观与基因[M]. 商务印书馆 , 刘沛林,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