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西北缘阿克苏地区大陆拉斑玄武岩对新元古代裂解事件的制约

被引:50
作者
王飞
王博
舒良树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大陆拉斑玄武岩; 地球化学; 锆石U-Pb定年; 新元古代; 超大陆裂解; 塔里木板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45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塔里木西北缘新元古界苏盖特布拉克组不整合覆盖在前寒武纪阿克苏群蓝片岩及侵入其中的基性岩墙之上,苏盖特布拉克组底部发育两层玄武岩夹层,其形成时代和成因背景对认识塔里木板块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及有关的超大陆循环和地球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这两层玄武岩进行了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玄武岩均属于大陆拉斑玄武岩系列,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性与典型的大陆溢流玄武岩非常相似,其岩浆来源于富集地幔,并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作用。玄武岩中锆石的LA-ICP-MS U-Pb年龄分布在1945~755Ma,这些锆石均属于玄武岩浆上升过程中从地壳岩石捕获的继承锆石,记录了塔里木北缘元古代期间多期变质和岩浆事件。这一年龄范围表明,玄武岩形成的时代应晚于755Ma。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阿克苏大陆拉斑玄武岩形成于板内裂谷环境,可能与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之下的地幔柱活动有关,是塔里木板块从Rodinia超大陆裂解出来的直接证据。
引用
收藏
页码:547 / 55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 [1] 天山地区新元古代—早寒武世火山岩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
    李向民
    夏林圻
    夏祖春
    徐学义
    马中平
    王立社
    [J].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6, (05) : 412 - 422
  • [2] 塔里木板块东北边缘弧后裂谷系统基性、超基性岩特征
    白云来
    陈启林
    汤中立
    范育新
    江荣伏
    [J]. 中国地质, 2004, (03) : 254 - 261
  • [3] 新元古时期中国古大陆与罗迪尼亚超大陆的关系
    陆松年
    李怀坤
    陈志宏
    于海峰
    金巍
    郭坤一
    [J]. 地学前缘, 2004, (02) : 515 - 523
  • [4] 岩石样品中微量元素的高分辨率等离子质谱分析
    高剑峰
    陆建军
    赖鸣远
    林雨萍
    濮巍
    [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6) : 844 - 850
  • [5] 西昆仑北缘新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锆石SHRIMP年龄及其意义
    张传林
    杨淳
    沈加林
    王爱国
    赵宇
    董永观
    郭坤一
    [J]. 地质论评, 2003, (03) : 239 - 244
  • [6] Geochemistry of Mesoproterozoic Volcanic Rocks in the Western Kunlun Mountains: Evidence for Plate Tectonic Evolution[J]. ZHANG Chuanlin, DONG Yongguan, ZHAO Yu, WANG Aiguo and GUO Kunyi Guiyang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iyang, Guizhou 550002;E-mail: zchuanlin@sina.com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Nanjing, Jiangsu 210016.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03(02)
  • [7] 新疆的南华系及我国南华系的几个地质问题——纪念恩师王曰伦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高振家
    陈克强
    [J].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3, (01) : 8 - 14
  • [8] 塔里木南缘元古代变质基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古塔里木板块中元古代裂解的证据
    张传林
    赵宇
    郭坤一
    董永观
    王爱国
    [J]. 地球科学, 2003, (01) : 47 - 53
  • [9] 新疆大陆基底分区模式和主要地质事件的划分
    胡霭琴
    张国新
    陈义兵
    张前锋
    [J]. 新疆地质, 2001, (01) : 12 - 19
  • [10] 塔里木克拉通前寒武纪基底构造格架
    郭召杰
    张志诚
    贾承造
    魏国齐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0, (06) : 568 - 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