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罪”应当“从无”吗?——法治与情理视角下对疑罪从无原则的重新审视

被引:15
作者
秦宗文
机构
[1] 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疑罪从无; 确信; 情理;
D O I
10.16290/j.cnki.1674-5205.2007.01.010
中图分类号
D915.3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030609 ;
摘要
有“确信”方可定罪,“疑罪”则应从无,这是现代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之一。但在实践中,无确信而定罪或明或暗存在,导致疑罪从无原则出现了异化。这种异化的重要原因是情理与法治的冲突,解决的路径在于法治对情理的要求适度让步,对传统的疑罪从无理念进行松动,降低确信成立的条件。
引用
收藏
页码:82 / 8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美国刑法.[M].储槐植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刑法哲学.[M].(美)道格拉斯·N.胡萨克(DouglasN.Husak)著;谢望原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3]  
不正常的人.[M].(法)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著;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  
英国刑事司法程序.[M].[英]麦高伟(MikeMcConville);[英]杰弗里·威尔逊(GeoffreyWilson)主编;刘立霞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
[5]  
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M].周光权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  
法律之门.[M].(美)博西格诺(JohnJ.Bonsignore)等著;邓子滨译;.华夏出版社.2002,
[7]  
证据学论坛.[M].何家弘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
[8]  
文化的解释.[M].(美)克利福德·格尔兹(CliffordGeertz)著;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9]  
法学导论.[M].(德)拉德布鲁赫(G.Radbruch)著;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