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为新型城镇化自主动因的逆城市化

被引:12
作者
陶钟太朗 [1 ]
杨环 [2 ]
机构
[1] 四川大学法学院
[2]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化商学院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自主动因; 逆城市化; 宅基地使用权;
D O I
10.15891/j.cnki.cn62-1093/c.2015.02.023
中图分类号
F299.27 [地方城市经济];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科学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过程本是农村向城市靠拢,城市向农村渗透的双向过程。我国曾经的城镇化之路却过分侧重于前者而忽略了后者。逆城市化则是城市向农村渗透的方式,其既作为城市化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存在,亦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积极因素,其产生具有客观性和不可逆性。遗憾的是,逆城市化并未在我国积极发生,并非因为我国社会基础条件不充分,而是由于特殊的制度障碍所妨害。如何利用这一客观力量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是现有制度改革应该关注的重点。宅基地使用权革新是变革的关键。
引用
收藏
页码:104 / 10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问题 [J].
汪振军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47 (03) :31-33
[2]   工业化助推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冲融研究——以成都为例 [J].
刘传辉 .
贵州社会科学, 2014, (03) :80-84
[3]   城乡分割、城乡一体与农村人口发展——兼论四川省农村人口发展模式 [J].
张果 ;
曾永明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40 (06) :80-87
[4]   论大都市郊区的城市化道路 [J].
徐峰 .
江汉论坛, 2011, (12) :54-56
[5]   城市资本与农村要素博弈的制度解构 [J].
田代贵 .
改革, 2011, (09) :126-130
[6]   论城乡一体化 [J].
厉以宁 .
中国流通经济, 2010, 24 (11) :7-10
[7]   “大城市病”的破解良方 [J].
王桂新 .
人民论坛, 2010, (32) :16-18
[8]   多元城镇化道路与中国农村发展 [J].
陆益龙 .
创新, 2010, 4 (01) :5-10
[9]   “逆城市化”趋势下中国村镇发展的机遇 [J].
陈伯君 .
人民论坛, 2009, (05) :8-8
[10]   城市聚集效应与城市化战略研究 [J].
张凯 .
前沿, 2006, (04) :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