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水稻黄矮病初侵染源和媒介昆虫的初步研究

被引:4
作者
范怀忠
斐文益
机构
[1] 华南农学院植物保护系
[2] 华南农学院
关键词
珍珠矮; 初侵染源; 初步研究; 农学院; 华南; 水稻黄矮病毒; 稻黄矮病毒; 稻苗; 水稻; 媒介昆虫; 病媒昆虫; 广东;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1964-1966年间的调查研究结果,水稻黄矮病毒只能侵染水稻,不能通过病稻的种子传给后代,用病叶汁液磨擦法不能传病,病株“恢复”后其体内仍保持有病毒。晚稻病株“再生稻”存活越冬后,其体内亦保持有病毒,所以越冬病株再生稻是本病在广东的一个初侵染源,但其重要性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此病毒的媒介昆虫为大斑黑尾叶蝉和二点黑尾叶蝉(黑尾叶蝉当时无发现)。大斑黑尾叶蝉的最短获毒饲育期少于5分钟,循回期一般为11天左右,最短为4~5天,最长为27天。保毒虫能继续传毒至死。但在开始传毒1~2天后,有些个体有一天(个别二天)的间歇传毒现象。大斑黑尾叶蝉最短传毒饲育期少于3分钟。此病毒不能通过带毒叶蝉所产的卵而传给若虫。孵化后立即在病株上取食的若虫,在第二令以后就能传毒。若虫的传毒能力与成虫差异不大,其循回期似比成虫的稍短。由于媒介叶蝉在广东的冬季还可发生1~2代,不能以带毒若虫或成虫越过整个冬季,所以在广东的媒介叶蝉不成为本病的初侵染源,因而广东早稻往往发病较迟较少。1966年曾在广州华南农学院农场(1955年晚稻发病较多)进行大田带毒虫率调查,从2月至5月上旬没有发现任何带毒叶蝉。从5月13日开始才发现少数带毒虫,这进一步证明了广东当地越冬后的媒介叶蝉是不带黄矮病毒的。因此
引用
收藏
页码:2 / 20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水稻黄矮病的发生及流行 [J].
陈声祥 ;
阮义理 ;
金登迪 ;
林瑞芬 ;
陈光堉 ;
高东明 .
植物病理学报, 1979, (01) :43-56+71-72
[2]   广东水稻黄矮病的初步调查研究 [J].
范怀忠 ;
黎毓干 ;
裴文益 ;
张宝棣 ;
何汉生 ;
柯冲 ;
高乔婉 ;
孙齐菲 ;
曾栋声 ;
叶秉俊 ;
吕秉潮 .
植物保护, 1965, (04) :143-14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