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的协调性分析

被引:28
作者
沈孝强
吴次芳
方明
机构
[1]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城市化; 产业非农化; 人口城镇化; 土地非农化; 协调性; 浙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C924.21 [人口政策与制度]; F321.1 [土地问题];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1204 ; 120405 ; 0701 ; 070104 ;
摘要
产业、人口和土地非农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内涵与表现,其协调性关系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运用协调耦合度模型和重心法分析1999年至2011年浙江省城市化过程中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的协调性与空间均衡性,通过皮尔逊相关性检验协调耦合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全省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的协调耦合度得到持续提高,由0.54上升至0.76,从中协调耦合等级发展为较协调耦合等级,各市协调耦合度及其等级都获得相应提高,但"北高南低,南北分化"的空间差异特征依然显著;2以2005年为界,前半期全省及省内各市协调耦合度增速较快,但2005年之后显著放缓,说明促进各要素协调非农化的难度在上升;3地区不平衡未得到有效控制,西北部人口非农化速度领先、东北部产业非农化较快、中南部土地非农化超前,阻碍了综合协调耦合度的提高;4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与公共服务水平,就业结构和土地资源禀赋等是影响产业、人口与土地协调非农化的重要因素。今后产业、人口和土地非农化协调性的提高将依赖于各要素非农化相互作用和地区平衡性的改善。东北部地区需着重推进产业升级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西北部地区提高失业、住房等社会保障覆盖面,促进进城农民工市民化;中南部巩固农业的同时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增加非农就业,改善公共服务,同时优化土地利用管理,控制城市低效蔓延。
引用
收藏
页码:129 / 13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中国村庄宅基地空心化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J].
宋伟 ;
陈百明 ;
张英 .
地理研究, 2013, 32 (01) :20-28
[2]   发达地区人口、土地与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研究 [J].
曹文莉 ;
张小林 ;
潘义勇 ;
张春梅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 (02) :141-146
[3]   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J].
陈凤桂 ;
张虹鸥 ;
吴旗韬 ;
陈伟莲 .
人文地理, 2010, 25 (05) :53-58
[4]   中国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及影响因素——基于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分析 [J].
曹广忠 ;
白晓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02) :12-18
[5]   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J].
段禄峰 ;
张沛 .
城市发展研究, 2009, (07) :12-17
[6]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机理与调控 [J].
刘艳军 ;
李诚固 .
地理学报, 2009, 64 (02) :153-166
[7]   未来的人口红利——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开拓 [J].
蔡昉 .
中国人口科学, 2009, (01) :2-10+111
[8]   中国城市化研究主要成果综述 [J].
顾朝林 ;
吴莉娅 .
城市问题 , 2008, (12) :2-12
[9]   深圳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研究 [J].
梁红梅 ;
刘卫东 ;
刘会平 ;
林育欣 ;
刘勇 .
地理科学, 2008, (05) :636-641
[10]   现阶段农地非农化配置方式效率损失及农地过度性损失 [J].
谭荣 ;
曲福田 .
中国土地科学, 2006, (03)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