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区作物气候生产力及其地理分布的研究

被引:1
作者
马树庆
机构
[1] 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长春
关键词
长白山区; 气候生产力; 地理分布; 数学模式;
D O I
10.16202/j.cnki.tnrs.1993.01.012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建立了长白山区玉米、水稻和大豆的气候可能产量模式和地理分布模型,计算了各地的气候生产潜力,并进行了地形影响订正。结果表明,长白山区主要农作物气候生产力的地理分布特征主要取决于地势、地形和经度,气候生产力随着海拔的升高按照三次抛物线函数递减,随着经度的升高按照线性函数递减。主要山体的南、西南坡气候生产力较高,北、东北坡气候生产力较低。该项研究为长白山区农业立体开发提供了综合气候生态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48 / 54+61 +6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亚热带东部丘陵山区作物气候生产力研究 [J].
霍治国 ;
张养才 ;
李全胜 .
气象科学研究院院刊, 1989, (03) :300-310
[2]   长白山坡地方位对雨量分布的影响 [J].
马树庆 .
地理科学, 1989, (03) :252-258+292
[3]   吉林省水分资源农业气候鉴定方法的初步研究 [J].
马树庆 .
自然资源, 1988, (03) :80-86
[4]   我国地形小气候研究概况与展望 [J].
黄寿波 .
地理研究, 1986, (02) :90-101
[5]   吉林省主要作物合理布局的农业气候分析 [J].
王书裕 ;
马树庆 ;
傅文菊 .
农业气象, 1985, (01) :16-20
[6]   光热资源和农作物的光热生产潜力——以河北省栾城县为例 [J].
于沪宁 ;
赵丰收 .
气象学报, 1982, (03) :327-334
[7]   我国光温资源与气候生产潜力 [J].
邓根云 ;
冯雪华 .
自然资源, 1980, (04) :11-16
[8]   气候生产力的研究之一——气候生产力模式 [J].
龙斯玉 .
农业气象, 1980, (03) :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