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尚武精神及其培养

被引:26
作者
李梦桐 [1 ]
胡晓飞 [1 ]
李金龙 [2 ]
宿继光 [2 ]
机构
[1] 北京体育大学
[2] 不详
关键词
尚武; 尚武精神; 武德; 见义勇为;
D O I
10.19582/j.cnki.11-3785/g8.2014.08.018
中图分类号
G852 [中国武术];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研究武术教育和文化传承,研究国民良好性格的塑造不能不对尚武精神及其培养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运用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方法对尚武精神及其培养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认为,针对尚武与尚武精神涵义的理解目前尚存在分歧;尚武精神与侠义精神不同;尚武精神属于武德的内容,更属于习武之人的职业道德;用见义勇为精神解释尚武精神的涵义是比较具体而恰当的;现阶段尚武精神的培养既具有重要性又具有必要性;尚武精神的培养应该注意5个方面的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100 / 106+111 +11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试论近代中国的侠义精神 [J].
刘保刚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6 (02) :149-154
[2]   论尚武精神 [J].
张世平 .
政工学刊, 2006, (01) :46-47
[3]   论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的武术观 [J].
谢广田 ;
蔡宝忠 .
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 2005, (01) :18-20
[4]   “止戈为武”——从《诗经》战争诗歌看先秦之尚武精神 [J].
洪春华 ;
周文 .
咸宁学院学报, 2003, (02) :36-39
[5]   尚武精神与华夏文化的起源 [J].
李元 .
学习与探索, 1993, (04) :128-133
[6]  
探索武術世界的奧秘[J]. 徐才.今日中国(中文版). 1991(09)
[7]  
武术与武术文化[M]. 人民体育出版社 , 温力, 2009
[8]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M]. 商务印书馆 , 雷海宗, 2007
[9]  
中国人的美德[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荆惠民, 2006
[10]  
中国之武士道[M]. 中国档案出版社 , 梁启超论,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