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碳汇的主控因子——水循环

被引:22
作者
康志强 [1 ,2 ,3 ]
袁道先 [1 ,2 ,3 ]
常勇 [1 ,2 ,3 ]
李清艳 [2 ,3 ,4 ]
何师意 [2 ,3 ]
严毅萍 [2 ,3 ,5 ]
熊志斌 [6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
[4]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5] 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6]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关键词
岩溶碳汇; 降水; 地下水; 板寨河流域;
D O I
10.13278/j.cnki.jjuese.2011.05.034
中图分类号
P641.134 [岩溶水];
学科分类号
0818 ; 081803 ;
摘要
精确地计算岩溶碳汇量,有助于全球碳循环模型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因而在实际工作中,排泄量和HCO3-质量浓度是岩溶碳汇监测评价的主要指标。选取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板寨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自动化在线监测技术,获取了该域排泄量及水化学指标的实时监测数据。对比分析暴雨期、无或弱降水期以及枯水期等不同降水条件下HCO3-质量浓度、流域排泄量及岩溶碳汇量的动态过程曲线,发现流域排泄量与岩溶碳汇量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而与HCO3-质量浓度则呈负相关。这说明相比地下水中HCO3-浓度,流域排泄量才是影响岩溶碳汇的主控因素,同时也说明水循环方式是影响岩溶碳汇的主控因子,即流域排泄量愈大,流域内岩溶作用对大气CO2形成的"汇"值愈大。
引用
收藏
页码:1542 / 154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茂兰自然保护区板寨地下河系统的水文地质特征 [J].
张志卫 ;
闫志为 ;
曾成 ;
熊志斌 .
地下水, 2009, 31 (02) :11-13+32
[2]   碳酸盐岩岩溶作用对大气CO2沉降的贡献 [J].
刘再华 .
中国岩溶, 2000, (04) :3-10
[3]   运用GIS和溶蚀试验数据估算中国岩溶区大气CO2的汇 [J].
蒋忠诚 ;
蒋小珍 ;
雷明堂 .
中国岩溶, 2000, (03) :16-21
[4]   岩溶动力系统水化学动态变化规律分析 [J].
刘再华 ;
袁道先 ;
何师意 .
中国岩溶, 1999, (02) :3-8
[5]   碳循环与全球岩溶 [J].
袁道先 .
第四纪研究, 1993, (01) :1-6
[6]  
茂兰喀斯特森林科学考察集[M]. 贵州人民出版社 , 周政贤主编, 1987
[7]  
A new direction in effective accounting for the atmospheric CO 2 budget: Considering the combined action of carbonate dissolution, the global water cycle and photosynthetic uptake of DIC by aquatic organisms[J] . Zaihua Liu,Wolfgang Dreybrodt,Haijing Wang.Earth Science Reviews . 2010 (3)
[8]  
Role of karstic dissolution in global carbon cycle[J] . Philippe Gombert.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 200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