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矿化规律及矿化量差异研究

被引:16
作者
郝瑞军 [1 ,2 ,3 ]
李忠佩 [1 ,2 ]
车玉萍 [1 ]
方海兰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水田; 旱地; 土壤有机碳矿化; 差异;
D O I
10.19336/j.cnki.trtb.2009.06.021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水田和旱地是农田土壤的主要利用方式,对有机碳的稳定机制和矿化规律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室内培养试验观测了水田、旱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动态,并比较了两者之间有机碳矿化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田、旱地土壤有机碳矿化规律均表现为培养前期快速下降,培养后期保持相对稳定的趋势,符合对数关系。但整个培养期内,水田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比旱地土壤平均高24.09%,大小幅度变化在4.48%~48.40%之间,累计矿化量高4.20%~48.40%,且有机碳矿化量差异主要集中在培养前期,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不断缩小。统计结果表明,供试水田、旱地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主要受有机碳(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及水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影响,相关系数分别为0.948、0.745、0.763。
引用
收藏
页码:1325 / 132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土壤水分对水稻土和菜园土有机碳分解的影响 [J].
李海鹰 ;
潘剑君 ;
孙波 .
土壤通报, 2007, (05) :853-856
[2]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转化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 [J].
李忠佩 ;
吴晓晨 ;
陈碧云 .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08) :1712-1721
[3]   红壤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J].
王晓龙 ;
胡锋 ;
李辉信 ;
秦江涛 ;
张斌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6, (01) :143-147
[4]   不同提取条件下红壤水稻土溶解有机碳的含量变化 [J].
李忠佩 ;
焦坤 ;
吴大付 .
土壤, 2005, (05) :50-54
[5]   水分对湿地沉积物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J].
张文菊 ;
童成立 ;
杨钙仁 ;
吴金水 .
生态学报, 2005, (02) :249-253
[6]   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动态及其与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关系 [J].
李忠佩 ;
张桃林 ;
陈碧云 .
土壤学报, 2004, (04) :544-552
[7]   退化红壤不同植被恢复下土壤微生物量季节动态及其指示意义 [J].
刘满强 ;
胡锋 ;
何园球 ;
李辉信 .
土壤学报, 2003, (06) :937-944
[8]   不同培肥管理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 [J].
朱海平 ;
姚槐应 ;
张勇勇 ;
吴愉萍 .
土壤通报, 2003, (02) :140-142
[9]   环境因子对农业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 [J].
黄耀 ;
刘世梁 ;
沈其荣 ;
宗良纲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06) :709-714
[10]   旱地和水田有机碳分解速率的探讨与质疑 [J].
黄东迈 ;
朱培立 ;
王志明 ;
余晓鹤 .
土壤学报, 1998, (04) :482-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