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影响的时代变化与阶段差异

被引:9
作者
张业成 [1 ]
张立海 [1 ]
马宗晋 [2 ]
高庆华 [2 ]
机构
[1] 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2]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自然灾害; 社会经济; 时代; 差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43 [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3002 ; 0837 ;
摘要
20世纪,伴随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自然灾害呈现显著的时代变化与阶段差异。1900~1949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减灾近于空白,多种巨灾频发,造成巨大人口伤亡和严重饥荒,加剧人民贫困和社会动荡。1950~1979年,新中国建立初期,减灾能力较低,自然灾害频繁,巨灾仍常有发生,不仅造成严重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1980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减灾能力不断提高。在这种背景下,自然灾害出现新的特点:受灾人口增加,但死亡人口显著减少,且基本杜绝了饥荒;自然灾害的破坏作用与影响范围越来越广,造成的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越来越大,但相对损失越来越小;自然灾害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深远。
引用
收藏
页码:55 / 58+70 +7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中国自然灾害史.[M].高文学主编;.地震出版社.1997,
[2]  
中国灾情报告.[M].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气象灾害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与减灾对策 [J].
王道龙 ;
钟秀丽 ;
李茂松 ;
杨修 .
灾害学, 2006, (01) :18-22
[4]   水旱灾害对我国农业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J].
徐乃璋 ;
白婉如 .
灾害学, 2002, (01) :92-97
[5]   灾害对我国国民经济的作用模式研究 [J].
沈洪明 ;
朱晓华 .
灾害学, 2000, (04) :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