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B和湿位涡在2010年主汛期吉林省最强暴雨天气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5
作者
胡中明 [1 ]
刘善亮 [2 ]
胡洪泉 [3 ]
付冬雪 [1 ]
机构
[1] 吉林省气象台
[2] 中国人民解放军61741部队
[3] 吉林省防雷减灾中心
关键词
暴雨; 湿急流; FY2ETBB; 湿位涡;
D O I
10.13278/j.cnki.jjuese.2010.s1.036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FY2E气象卫星云图及TBB产品对发生于2010年7月27-28日吉林省的一场暴雨天气进行分析,这场暴雨不仅为2010年主汛期吉林省最强一场暴雨,也是历史上比较罕见的强降水,导致第二松花江流域出现洪涝灾害。作者试图通过分析,发现TBB和湿位涡在暴雨天气中的应用规律,以利于今后此类天气的预报。分析表明:该场强降水发生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副高断裂成海上和大陆东西两块,使得其间低压通道建立,云团沿低层西南急流北上。对本次过程的各层综合分析来看,暴雨发生在高空急流出口区右后方、低空急流的左前方和其头部。且从整个高低空配置看,高层强冷平流叠加在低层暖湿平流之上,这一方面保证了上冷下暖的热力不稳定条件,另一方面由于急流经渤海北上,使得降水具备了良好的水汽条件,这种急流为明显的"湿急流"。从这场暴雨发生过程中间隔3 h的FY2E云图和TBB叠加的演变来看,伴随着湿急流,在850 hPa切变线前部,我省南部和东部上空,有中心强度低于-32℃的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强降雨区与云团位置、强度、移动路径具有较好对应关系。从降水发生期间的850 hPa湿位涡MPV1分析得到,负MPV1高值区与暖湿对流不稳定空气团对应,它可以较好地指征暴雨落区,且有大约6~12 h的提前量。
引用
收藏
页码:159 / 16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利用TBB资料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的分析和描述 [J].
姚秀萍 ;
刘还珠 ;
赵声蓉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5, (02) :143-151
[2]   青藏高原夏季TBB场与水汽分布关系的初步研究 [J].
江吉喜 ;
范梅珠 .
高原气象, 2002, (01) :20-24
[3]   湿位涡和倾斜涡度发展 [J].
吴国雄,蔡雅萍,唐晓菁 .
气象学报, 1995, (04) :387-405
[4]   OBSERVATIONAL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OF THE MOIST BAROCLINIC ATMOSPHERE [J].
谢义炳 .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984, (02) :141-149
[5]   湿急流的结构及形成过程 [J].
陶祖钰 .
气象学报, 1980, (04) :33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