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干扰对天然红松林结构和演替过程的影响

被引:4
作者
葛剑平
陈动
李传荣
刘吉春
刘兆刚
丰绪霞
李景文
机构
[1] 东北林业大学
关键词
红松; 天然林; 火; 木炭; 群落; 演替;
D O I
10.13759/j.cnki.dlxb.1992.05.006
中图分类号
S791.247 [红松];
学科分类号
0829 ; 0907 ;
摘要
1990—1992年期间对小兴安岭凉水林场天然红松林土壤中木炭、火烧木疤痕和林分组成进行了调查。探讨火干扰对森林形成和演替的生态作用。在不同火干扰年代的林分中,抽样挖掘木炭,测量木炭块的大小和分布深度,记录各林分结构特征和红松更新状况,并根据树木火疤园盘确定火干扰年代。选择了50 hm2火干扰林分,对火烧疤痕木进行详细调查,并在其中设置样地,调查各样地林分组成和红松径阶结构。结果表明:Ⅰ.不同火干扰年代的林分。土壤中的木炭平均深度与火干扰发生的时间关系密切。Ⅱ.根据50 hm2火干扰林分中火烧木疤痕的调查,绘制了火行为动态图。火烧方向和火干扰程度与立地条件关系密切。Ⅲ.火干扰并未完全破坏森林,导致林分中不同地点上林分组成和红松径阶结构的差异明显。在火干扰后,整个林分的水平结构是一个由不同树种组成和不同红松径阶结构的树木群团构成的镶嵌体,各树木群团的演替趋势不同。在火干扰较重的地点,阳性阔叶林占优势,在阔叶树下更新着大量的红松小树。在火干扰较轻的地点,耐阴性阔叶树种占优势,并有少量大径阶红松。火干扰轻微的地点,大径阶的红松占优势。
引用
收藏
页码:33 / 3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小兴安岭天然红松林种群结构的研究 [J].
葛剑平 ;
郭海燕 ;
陈动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990, (06) :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