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学派语篇-历史分析方法及其在中国的方法

被引:13
作者
项蕴华
机构
[1]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批评性语篇分析; 语篇-历史分析方法; 修正; 当代中国新话语;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H13 [语义、词汇、词义(训诂学)];
学科分类号
0501 ; 050103 ;
摘要
维也纳学派的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即语篇-历史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在国际语篇分析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却很少被应用于对汉语语篇的分析之中。该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有必要将该理论全面、系统地加以介绍,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对其进行借鉴和修正,使其适用于对当代中国新话语的分析,进而推动中国的语篇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104 / 108+129 +12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民间社团的社会话语身份研究——民间抗癌俱乐部话语身份建构分析 [J].
潘丽萍 .
外语学刊, 2008, (06) :80-84
[2]   话语分析——批判学派的多维视角评析 [J].
纪卫宁 .
外语学刊, 2008, (06) :76-79
[3]   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 [J].
田海龙 .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8, (05) :339-344+400
[4]   批评话语分析概览 [J].
刘立华 .
外语学刊, 2008, (03) :102-109
[5]   和谐理念的多模式话语建构 [J].
郑海翠 ;
张迈曾 .
外语学刊, 2008, (02) :107-112
[6]   试论语篇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J].
杜金榜 .
外语学刊, 2008, (01) :92-98
[7]   语篇分析的进展与前沿 [J].
苗兴伟 .
外语学刊, 2006, (01) :44-49
[8]  
北京奥运话语中中华民族身份的多模式话语构建[M]. 吉林大学出版社 , 郑海翠, 2011
[9]  
Pragmatics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J] . Ruth Wodak.Pragmatics & Cognition . 2007 (1)
[10]  
The State of The Political: Concepts of Politics and the State in the Thought of Max Weber, Carl Schmitt and Franz Neumann .2 Duncan Kell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