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泥质区单体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组成及物源分析

被引:34
作者
郭志刚 [1 ]
杨作升 [1 ]
林田 [1 ]
李钜源 [2 ]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单体正构烷烃; 碳同位素组成; 表层沉积物; C3植物; 东海泥质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44 [];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利用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GC/IRMS)对东海近岸泥质区、济州岛西南泥质区和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及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东海不同泥质区典型海洋藻类源正构烷烃C19同位素组成基本相似,在-27.4‰-28.0‰之间,平均为-27.7‰。典型海洋水生植物源C23同位素组成在-28.5‰-31.6‰之间,平均为-30.5‰,碳同位素组成从近岸泥质区到冲绳海槽北部逐渐变重,表明海槽区与陆架区海洋水生植物种类有所不同。陆架区长链正构烷烃(C25C31)部分随着碳数的增加,其同位素组成逐渐变轻,但海槽区这一变化不大,显示陆架区的陆源高等植物蜡具有相似的物源,而冲绳海槽北部由于黑潮主干区和黑潮分支(对马暖流)对陆架沉积物进入深海的控制性阻隔作用,其物源与陆架区区别较大。现代输入东海的陆源植物以C3植物为显著优势,C3植物对近岸泥质区北部、近岸泥质区南部、远端济州岛西南泥质区和冲绳海槽北部陆源植物的贡献分别为83%,95%,75%和70%。
引用
收藏
页码:384 / 39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类脂化合物单体碳稳定同位素在古气候环境研究中的意义 [J].
林田 ;
郭志刚 ;
杨作升 .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08) :910-915
[2]   单分子烃碳同位素分析方法及影响因素探讨 [J].
李钜源 .
地球学报, 2004, (02) :109-113
[3]   生物标志化合物与相关的全球变化 [J].
谢树成 ;
梁斌 ;
郭建秋 ;
易轶 ;
R.P.Evershed ;
D.Maddy ;
F.M.Chambers .
第四纪研究, 2003, (05) :521-528
[4]   南沙海区生物单体脂类碳同位素研究 [J].
段毅 ;
宋金明 ;
张辉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9) :889-894
[5]   冬、夏季东海北部悬浮体分布及海流对悬浮体输运的阻隔作用 [J].
郭志刚 ;
杨作升 ;
张东奇 ;
范德江 ;
雷坤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2, (05) :71-80
[6]   南沙海洋沉积单体长链正构烷烃成因的碳同位素证据 [J].
段毅 ;
王智平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1, (23) :2003-2006
[7]   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有机质的物源分析 [J].
郭志刚 ;
杨作升 ;
陈致林 ;
毛登 .
地球化学, 2001, (05) :416-424
[8]   东海中陆架泥质区及其周边表层沉积物碳的分布与固碳能力的研究 [J].
郭志刚 ;
杨作升 ;
曲艳慧 ;
李玉瑛 ;
崔青 ;
不详 .
海洋与湖沼 , 1999, (04) :421-426
[9]   黄东海陆架悬浮体向其东部深海区输送的宏观格局 [J].
杨作升 ;
郭志刚 ;
王兆祥 ;
徐景平 ;
高文兵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2, (02) :81-90
[10]   黄河、长江、珠江沉积物中粘土的矿物组合、化学特征及其与物源区气候环境的关系 [J].
杨作升 .
海洋与湖沼, 1988, (04) :336-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