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性缺失问题分析——基于对河北农村的考察

被引:13
作者
杨春娟
机构
[1]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所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农民主体性; 缺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422.6 [农民工作];
学科分类号
0302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治理成效显著,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其中农民主体性缺失是造成当前乡村治理工作难以推进的主要瓶颈。现阶段,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性缺失主要表现为农民主体地位被政府取代、政府施政行为缺少民意沟通、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缺失、农民在权利享有和国民待遇方面的制度性歧视。深刻剖析农民主体性缺失的深层原因,摆正乡村治理中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满足农民合理需求,进行制度创新,加大素质教育培训,不断激发农民的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是增强农民主体性、实现乡村善治的有效路径。
引用
收藏
页码:88 / 91+100 +10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当前农民主体性问题研究现状及反思 [J].
牛俊伟 .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 (06) :561-564
[2]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之考量 [J].
孙绪民 ;
桑爱友 .
调研世界, 2007, (07) :3-6+17
[3]  
现代性视阈中的农民主体性.[M].黄琳; 著.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4]  
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M].叶敬忠;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  
中国战略构想.[M].胡鞍钢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