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转喻散议

被引:140
作者
陆俭明
机构
[1] 北京大学汉语言学研究中心/中文系
关键词
隐喻; 转喻; 认知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H05 [写作学与修辞学];
学科分类号
030303 ; 0501 ; 050102 ;
摘要
本文认为无论隐喻、转喻,不宜认为"是一个认知域映射另一个认知域"的问题,而宜假设为"一个认知域激活另一个认知域"。基于这样的观点,文章认为从激活的角度看,隐喻、转喻没有明确的界限。文章将一般所说的隐喻、转喻,首先统一分为单一激活和叠加激活两大类,单一激活又分为"相似性激活"、"‘整体—部分’联想激活"、"‘因—果’推理联想激活"三类,均以具体实例加以说明。文章还讨论了"很+名词"结构和"的"字结构的转喻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44 / 5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限制性“X的”结构及其指代功能的实现 [J].
严辰松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 (05) :7-16
[2]   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的意义 [J].
刘正光 ;
刘润清 .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01) :29-36+81
[3]  
转指和转喻.[J].沈家煊.当代语言学.1999, 01
[4]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 [J].
林书武 .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 (01) :14-22
[6]  
隐喻认知功能探索.[M].谢之君; 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7]  
隐喻的认知研究.[M].刘正光; 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8]  
概念框架和认知.[M].程琪龙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9]  
语言非范畴化.[M].刘正光; 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0]  
认知隐喻学.[M].胡壮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