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一次飑线过程灾害性大风的形成机制

被引:92
作者
梁建宇 [1 ,2 ]
孙建华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飑线; 地面大风; 人字形回波; 中层入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2009年6月3~4日一次产生地面大风的人字形强飑线过程进行了观测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人字形回波系统的右半支的结构与一般的飑线系统类似,在系统成熟阶段地面存在明显的雷暴高压、冷池、出流边界、尾流低压等特征;人字形回波的左半支对应的地面风速比右半分支弱,且强对流区后部没有对应层状云、地面雷暴高压、冷池等;灾害性大风的产生主要由这个人字形系统的右半支造成的。高分辨率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系统由线状转变为人字形系统的原因是由于气旋扰动的冷暖切变的作用,冷、暖切变上分别形成了有层状云和无层状云的飑线分支。系统的右半分支在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对流区有比较强烈的下沉气流,系统的后部的中层入流可能会加强这个下沉气流。中层入流是地面大风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成熟阶段垂直于飑线系统主要有三股气流,包括从飑线前部向后的入流和中层从后部到前部的入流,以及前部的低层入流到高层的出流。
引用
收藏
页码:316 / 336
页数:21
相关论文
共 6 条
  • [1] 2009年6月3~4日黄淮地区强飑线成熟阶段特征分析
    孙虎林
    罗亚丽
    张人禾
    刘黎平
    王改利
    [J]. 大气科学, 2011, 35 (01) : 105 - 120
  • [2] 强对流天气发生前期地面风场特征
    翟国庆
    俞樟孝
    [J]. 大气科学, 1992, (05) : 522 - 529
  • [3] 区域地面天气图上华北飑线的特征及其临近预报
    李鸿洲
    [J]. 大气科学 , 1988, (01) : 42 - 48
  • [4] 我国飑线发生条件的研究
    丁一汇
    李鸿洲
    章名立
    李吉顺
    蔡则怡
    [J]. 大气科学, 1982, (01) : 18 - 27
  • [5] Bow Echo Mesovortices. Part II: Their Genesis[J] . Atkins,Nolan T,Laurent,Michael St.Monthly Weather Review . 2009 (5)
  • [6] Development and Forcing of the Rear Inflow Jet in a Rapidly Developing and Decaying Squall Line during BAMEX
    Grim, Joseph A.
    Rauber, Robert M.
    Mcfarquhar, Greg M.
    Jewett, Brian F.
    Jorgensen, David P.
    [J]. MONTHLY WEATHER REVIEW, 2009, 137 (04) : 1206 - 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