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月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过程特征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29
作者
刘伯奇
何金海
王黎娟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南亚高压; 中南半岛; 垂直非均匀加热;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47 [气旋、反气旋];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发现菲律宾群岛以东洋面上空反气旋在4月第5候分裂成位于中南半岛上空的西部中心和仍位于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空的东部中心两部分,其中位于中南半岛上空的反气旋中心加强后形成南亚高压。中南半岛高空反气旋生成加强和菲律宾群岛以东洋面高空反气旋减弱消亡的同时发生是4~5月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过程的主要特征,其主要促发因子是亚洲南部大气非绝热加热状态的改变。事实上,随着对流沿亚澳"大陆桥"北移和中南半岛对流建立,中南半岛上升运动加强,高空辐散加剧,西部中心在中南半岛南部生成,南亚高压初步建立。随后,菲律宾群岛以东洋面上热源突然东撤至150°E以东,中南半岛热源成为主导,在加热区东面对流层高层激发出气旋式环流,造成西太平洋高压在120°E附近分裂。之后,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夏季风建立,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对流加强,在深对流作用下,中南半岛上空释放大量潜热,上升运动进一步加强,西部中心加强北抬。同时,南海对流开始加强,其释放的潜热加热会在加热区东部的对流层高层激发出正涡度变率,令东部中心减弱消亡,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完全建立。
引用
收藏
页码:1319 / 1332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海陆分布对海气相互作用的调控和副热带高压的形成 [J].
吴国雄 ;
刘屹岷 ;
宇婧婧 ;
竺夏英 ;
任荣彩 .
大气科学, 2008, (04) :720-740
[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nset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Asian-Australian "Land Bridge"[J]. 何金海,温敏,王黎娟,徐海明.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6(06)
[3]   亚澳“大陆桥”对流影响东亚夏季风建立的可能机制 [J].
何金海 ;
温敏 ;
丁一汇 ;
张人禾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10) :959-967
[4]   亚澳“大陆桥”地区降水和对流的季节变化及其与海温的关系 [J].
王黎娟 ;
何金海 ;
管兆勇 ;
温敏 .
气象科学, 2004, (04) :379-386
[5]   1984年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强迫因子的诊断分析 [J].
覃慧玲 ;
简茂球 ;
袁卓建 ;
王东晓 .
热带气象学报, 2004, (01) :39-50
[6]   南亚高压的季节变化与趋暖性 (英文) [J].
钱永甫 ;
张琼 ;
姚永红 ;
张学洪 .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2, (05) :821-836
[7]  
A Comparison between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Forced Local Hadley (Anti-Hadley) Circulation in East Asian and Indian Monsoon Regions[J]. 袁卓建,王同美,贺海晏,罗会邦,郭裕福.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0(04)
[8]   热力适应、过流、频散和副高 I.热力适应和过流 [J].
吴国雄 ;
刘屹岷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0, (04) :433-446
[9]  
Conversion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Barotropic and Baroclinic Circulations of the SAH in Its Seasonal Evolution[J]. 刘宣飞,朱乾根,郭品文.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0(01)
[10]   空间非均匀加热对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异的影响──Ⅲ:凝结潜热加热与南亚高压及西太平洋副高 [J].
刘屹岷 ;
吴国雄 ;
刘辉 ;
刘平 .
气象学报, 1999, (05) :525-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