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5 条
湖泊沉积物色度在短尺度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79
作者:
吴艳宏
李世杰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江苏 南京
[3] 江苏 南京
来源: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色度;
古气候;
青藏高原;
苟仁错;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2 [古气候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ODP对大西洋海洋沉积物的研究中,色度作为最直观和简便的指标被普遍用于反映千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能否用湖泊沉积物色度反映短时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利用CIE/L a b 表色系,通过青藏高原可可西里苟仁错湖泊沉积物的L 、a 和b 值与有关地球化学指标的统计相关关系分析,对湖泊色度指标在短尺度古气候研究中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并据此分析了1440年以来苟仁错地区的古气候演变。研究表明,L 值(亮度)与沉积物碳酸盐含量正相关,L 高时,气候冷干,碳酸盐含量较高;反之,气温上升,湿度增加;a 值(红—绿彩度)与沉积物中Mg含量相关,高a 值对应于沉积物中高MgO含量和高Mg/Ca比值,反映气温较高;b (黄—蓝彩度)值与三价铁的含量相关,较高的b 值代表了湖泊处于较强的氧化条件下,因此b 值可以用于反映湖水深度变化,反映有效湿度的变化,b 值高,湖水浅,氧化作用增强;苟仁错沉积物a 值和b 值曲线镜像对称进一步反映了冷干—暖湿的气候组合特征。根据沉积物的色度意义,判断苟仁错地区自1430年进入小冰期,至1890年结束。近40年来气候变化与邻近气象站的器测相吻合。
引用
收藏
页码:789 / 792
页数:4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