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双河超高压榴辉岩中变质锆石:离子探针和微区结构研究

被引:32
作者
陈道公
Etienne DELOULE
夏群科
吴元保
程昊
机构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
[2] 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中心
[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 合肥
[4] 南锡
[5] 法国
[6] 合肥
关键词
锆石; 变质重结晶; 内部结构; 离子探针; UHP作用; 大别山年代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3 [变质岩];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对南大别双河超高压岩板榴辉岩中锆石进行了阴极发光、喇曼光谱、U- Pb和氧同位素离子探针微区分析。发现大部分锆石具有核边结构 ,其核和边有明显不同的 U ,Th,Pb含量、Th/ U比、2 0 6 Pb/ 2 38U年龄和δ1 8O值。锆石边部具有变质锆石的结构和化学特征 ,核部具有岩浆锆石向变质锆石变化的过渡特征。 17个点 U - Pb同位素分析中大多数为不一致年龄 ,由 14个正向不一致点所构成的不一致线与一致曲线的上、下交点年龄分别为 2 4 89± 2 5和 2 4 8± 16 Ma,它们代表了榴辉岩原岩形成时间和前进变质至峰期变质过程中原岩岩浆锆石重结晶和变质增生作用的时间 ,大别山变质锆石的成因是复杂的 ,它既可以是变质新生锆石 ,呈独立的颗粒或原岩岩浆锆石的增生边 ,也可以是由原岩锆石在固相或流体存在下的重结晶作用形成。不同程度的重结晶作用是超高压条件下双河榴辉岩原岩岩浆锆石发生的主要的物理化学变化 ,它导致锆石中 U、Th、Pb和Th/ U比的降低和岩浆振荡环带的消退
引用
收藏
页码:369 / 37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变质岩中锆石U-Pb计时问题评述——兼论大别造山带锆石定年 [J].
陈道公 ;
李彬贤 ;
夏群科 ;
吴元保 ;
程昊 .
岩石学报, 2001, (01) :129-138
[2]   大别山碧溪岭深色榴辉岩和片麻状花岗质岩石SHRIMP分析——晋宁期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同位素年代学依据 [J].
程裕淇 ;
刘敦一 ;
I.S.Williams ;
简平 ;
庄育勋 ;
高天山 .
地质学报, 2000, (03) :193-205+289
[3]   北大别片麻岩中锆石U-Pb年龄离子探针初步测定 [J].
陈道公 ;
Etienne Deloule ;
夏群科 ;
程昊 .
岩石学报, 2000, (02) :199-202
[4]   大别山-苏鲁地体超高压变质年代学——Ⅱ.锆石U-Pb同位素体系 [J].
李曙光 ;
李惠民 ;
陈移之 ;
肖益林 ;
刘德良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7, (03) :200-206
[5]   大别山碧溪岭石榴石橄榄岩-榴辉岩高压变质作用的年代学研究 [J].
刘若新 ;
樊祺诚 ;
马宝林 ;
李惠民 ;
张旗 ;
赵大升 .
科学通报, 1995, (14) :1304-1307
[6]  
Sm–Nd and Rb–Sr isotopic chronology and cooling history of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and their country rocks at Shuanghe in the Dabie Mountains, Central China[J] . Shuguang Li,Emil Jagoutz,Yizhi Chen,Qiuli Li.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 2000 (6)
[7]  
Metamictization and U-PB isotopic discordance in single zircons: a combined Raman microprobe and SHRIMP ion probe study[J] . L. Nasdala,R. T. Pidgeon,D. Wolf,G. Irmer.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 1998 (1)
[8]  
The degree of metamictization in zircon: a Raman spectroscopic study[J] . Lutz Nasdala,Gert Irmer,Dieter Wolf.European Journal of Mineralogy . 1995 (3)
[9]  
Recrystallisation of oscillatory zoned zircon: some geochronological and petrological implications[J] . R. T. Pidgeon.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 199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