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耦合气候系统模式模拟的中全新世时期亚洲季风系统变化

被引:17
作者
郑伟鹏
俞永强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 海气相互作用; 中全新世; 耦合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2 [古气候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本文分析了一个耦合模式FGOALSg1.0对工业革命前气候(0ka)和中全新世时期(6ka)亚洲夏季风的模拟结果。在该研究中我们主要分析季风降水变率较大的区域,即东亚夏季风区(20°~45°N,110°~120°E)和印度夏季风区(10°~30°N,70°~80°E)。尽管耦合模式的普遍偏差依然存在,该模式反映出亚洲季风系统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结果,并较好地模拟出了0ka亚洲夏季风大尺度环流的特点和季节变化的特征。6ka和0ka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6ka时期欧亚大陆增暖,海陆温度梯度加强;印度夏季风降水从南亚大陆北移到30°N附近,位于青藏高原南侧的降水大值中心降水加强;东亚季风区降水则表现为华北地区减少,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降水增加的特点。但合理地模拟季风爆发仍然是耦合气候系统模式的难点之一。6ka时期亚洲夏季风变化是和大尺度季风环流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而其根本原因是中全新世时期地球轨道参数变化所引起的太阳辐射变化,北半球季节循环的振幅加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海陆温差加大使得北半球的季风环流加强,印度夏季风高空东风在20°~30°N加强,低层赤道东风加强,跨赤道后的西南气流向北推移,从而使得印度夏季风降水雨带北移到30°N附近。东亚季风区的高低空温度场的配置使得副热带高空急流减弱,位置偏南,从而有利于华北地区的高空出现异常的辐合,中层为异常的辐散,抑制了季风降水的发展;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则相反,季风降水降水加强。
引用
收藏
页码:1135 / 114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Characteristics and Variations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System and Its Impacts on Climate Disasters in China[J]. 黄荣辉,陈际龙,黄刚.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7(06)
[2]  
A Review of Recent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Asian Monsoon in China[J]. 何金海,琚建华,温之平,吕俊梅,金放华.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7(06)
[3]   亚洲季风降水的多模式模拟结果分析 [J].
杨军丽 ;
郭裕福 ;
王斌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7, (04) :533-545
[4]   Comparison Between GAMIL, and CAM2 on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Simulation [J].
杨军丽 ;
王斌 ;
郭裕福 ;
万慧 ;
季仲贞 .
AdvancesinAtmosphericSciences, 2007, (01) :82-88
[5]   岱海沉积记录的季风/干旱过渡区全新世适宜期特征 [J].
孙千里 ;
肖举乐 .
第四纪研究, 2006, (05) :781-790
[6]  
A Possible Impact of Cooling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on the Mid-Holocene East Asian Monsoon Climate[J]. 靳立亚,王会军,陈发虎,姜大膀.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6(04)
[7]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影响 [J].
况雪源 ;
张耀存 .
高原气象 , 2006, (03) :382-389
[8]  
An Eddy-Permitting Ocean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and Its Preliminary Evaluation[J]. 刘海龙,张学洪,李薇,俞永强,宇如聪.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4(05)
[9]   6kaB.P.东亚区域气候模拟及其变化机制探讨 [J].
郑益群 ;
于革 ;
薛滨 ;
王苏民 .
第四纪研究, 2004, (01) :28-38
[10]   一个大洋环流模式和相应的海气耦合模式的评估 I.热带太平洋年平均状态 [J].
张学洪 ;
俞永强 ;
宇如聪 ;
刘海龙 ;
周天军 ;
李薇 .
大气科学, 2003, (06) :949-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