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东北岸生态修复区的环境效应——Ⅱ.污染净化效应

被引:9
作者
潘继征
李文朝
陈开宁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南京
关键词
滇池; 沿岸带; 十态修复; 污染净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1.4 [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研究了滇池东北沿岸带生态修复区去除水体中污染物和营养盐的能力.对修复区在重富营养水体迎风岸、无陆源污染情况下通过收获水生植物和促进悬浮物沉降方式去除的湖泊内源污染物质进行了定量的监测分析.结果显示,修复区对外来的悬浮物质具有强大的凝集、固定作用,植被区内每平方米湖面平均年沉积量达118.9 kg(干重),其中的氮、磷、有机碳含量分别达120 g/(m2·a)、70 g/(m2·a)、1080 g/(m2·a):修复区内的底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表层沉积物中氮和有机碳含量比原初提高了4倍以上;修复区内水生植被具有极高的生产能力,仅2002年修复区就收割打捞水生植物113t(干重),由此去除氮、磷分别为30.0 g/(m2·a)和4.8 g/(m2·a).因此,沿岸带生态修复完全可以作为湖泊内源污染净化的一项工程措施在滇池东北沿岸或类似重污染水体推广应用.
引用
收藏
页码:579 / 58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滇池东北岸生态修复区的环境效应——Ⅰ.抑藻效应 [J].
潘继征 ;
李文朝 ;
陈开宁 .
湖泊科学, 2004, (02) :141-148
[2]   东太湖水生植物生物质腐烂分解实验 [J].
李文朝 ;
陈开宁 ;
吴庆龙 ;
潘继征 .
湖泊科学, 2001, (04) :331-336
[3]   水生植物对富营养水体水质净化作用研究 [J].
吴振斌 ;
邱东茹 ;
贺锋 ;
刘保元 ;
邓家齐 ;
詹发萃 .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1, (04) :299-303
[4]   东太湖沼泽化发展趋势及驱动因素分析 [J].
吴庆龙 ;
胡耀辉 ;
李文朝 ;
陈开宁 ;
潘继征 .
环境科学学报, 2000, (03) :275-279
[5]   水芹菜对污水净化的研究 [J].
王旭明 ;
匡晶 .
农业环境保护, 1999, (01) :35-36+48-49
[6]   浮床水稻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的的去除效果及规律研究 [J].
宋祥甫 ;
邹国燕 ;
吴伟明 ;
金千瑜 ;
应火冬 .
环境科学学报, 1998, (05) :43-48
[7]   东太湖水生植被的生态功能及调节机制 [J].
杨清心 .
湖泊科学, 1998, (01) :67-72
[8]   东太湖沉积物中氮的积累与水生植物沉积 [J].
李文朝 .
中国环境科学, 1997, (05) :35-38
[9]   东太湖水生植物的促淤效应与磷的沉积 [J].
李文朝 .
环境科学, 1997, (03) :11-14+92-93
[10]   富营养水体中常绿水生植被组建及净化效果研究 [J].
李文朝 .
中国环境科学, 1997, (01) :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