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包装废物产生及回收现状分析

被引:13
作者
金雅宁 [1 ]
周炳炎 [2 ]
丁明玉 [2 ]
李丽 [2 ]
机构
[1] 北京化工大学环境工程系
[2] 不详
关键词
包装废物; 产生; 回收体系; 最终处置;
D O I
10.13198/j.res.2008.06.92.jinyn.032
中图分类号
X705 [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针对我国包装废物产生、回收、最终处置的各阶段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主要对于我国现阶段塑料、纸制品和金属制品的包装产生消费量进行综合分析,并实地对居民生活小区零散个体回收者的包装废物回收量和包装废物再生企业包装废物原料回收渠道以及最终流入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包装废物含量进行了调研.将包装废物产生量、回收量与最终处置量相比较的结果可以看出,现有回收体系对于部分包装废物回收效果较好,例如包装废物中PET聚酯瓶和金属罐的回收效果最好;而没有经济利益的塑料袋几乎完全没有得到回收再生,是回收工作的难点.再进一步通过对复合包装再生企业和PET聚酯瓶再生企业的回收体系的实例分析,提出我国现存包装废物回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90 / 9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我国固体废物的管理体制问题分析 [J].
胡涛 ;
吴玉萍 ;
张凌云 .
环境科学研究, 2006, (S1) :33-39
[2]   包装废弃物与逆向物流的研究 [J].
曹国荣 ;
王瑜 ;
黄仁晖 ;
臧婧 .
包装工程, 2006, (06) :58-60
[3]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趋势分析 [J].
杜吴鹏 ;
高庆先 ;
张恩琛 ;
缪启龙 ;
吴建国 .
环境科学研究, 2006, (06) :115-120
[4]   中国塑料回收利用产业发展特点与政策环境 [J].
范杵兰 .
国外塑料, 2006, (11) :65-67
[5]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排放现状及成分分析 [J].
杜吴鹏 ;
高庆先 ;
张恩琛 ;
缪启龙 ;
吴建国 .
环境科学研究, 2006, (05) :85-90
[6]   中国再生塑料回收利用行业状况及发展预测 [J].
侯红串 ;
雷凤贞 ;
马占峰 .
再生资源研究, 2006, (04) :13-16
[7]   无菌纸包装的回用 [J].
崔忠伟 .
中华纸业, 2006, (04) :80-81
[8]   垃圾处理领域的技术发展和启示 [J].
张进锋 ;
聂永丰 .
环境科学研究, 2006, (01) :57-63
[9]   包装循环经济的形成及实施 [J].
戴宏民 ;
戴佩华 .
包装工程, 2004, (04) :5-6+10
[10]   论包装废弃物治理的3R原则与对策 [J].
袁晓莉 .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2) :53-5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