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循环泉简析

被引:5
作者
周训 [1 ,2 ]
李晓露 [1 ]
王蒙蒙 [1 ]
王洁青 [1 ]
郭娟 [1 ]
刘海生 [1 ]
杨苗林 [1 ,3 ]
王晓翠 [1 ,4 ]
任振华 [1 ]
郑玉慧 [1 ,5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下水循环与环境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九〇九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4] 青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5]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环境调查院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关键词
泉; 盐泉; 温泉; 常温泉; 地下水; 成因;
D O I
10.16030/j.cnki.issn.1000-3665.2017.05.01
中图分类号
P641.13 [地下水分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泉按照出露原因通常可以分为侵蚀泉、接触泉、溢流泉(溢出泉)和断层泉等。根据泉眼和地下水循环深度(或径流位置)的相对关系,泉可以分为表层泉、浅循环泉和深循环泉。地下水在地下流动(循环)的最深处仍然高于泉口,这类泉称为浅循环泉。浅循环泉出露的位置并不在地形最低处,其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入渗,地下水受到重力作用自高处往低处流动,在地下径流的途径短、时间短,流量一般不大。浅循环泉通常是常温泉、淡水泉(也有咸泉和盐泉),多是常年性泉,也有部分是季节性泉或暂时性泉。广西北竂岭北坡泉和云南顺荡井盐泉是典型的浅循环泉。
引用
收藏
页码:1 / 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重庆巫溪县宁厂盐泉的形成 [J].
周训 ;
曹琴 ;
李双鹏 ;
王黎栋 ;
黄熙 ;
张永帅 ;
尹菲 .
第四纪研究, 2014, 34 (05) :1036-1043
[2]  
水文地质手册.[M].中国地质调查局; 编.地质出版社.2012,
[3]  
水文地质学基础.[M].张人权; 等编著.地质出版社.2011,
[4]  
地下水科学专论.[M].周训; 等编著.地质出版社.2010,
[5]  
地下水科学概论.[M].周训; 等编.地质出版社.2009,
[6]  
中国西南地区岩溶地下水资源开发与利用.[M].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编;.地质出版社.2006,
[7]  
水文地质学基础.[M].王大纯等编著;.地质出版社.1995,
[8]  
Formas de descarga de nascentes.[J].Abraham E. Springer;Lawrence E. Stevens.Hydrogeology Journal.2009, 1
[9]  
Origin and classification of springs and historical review with current applications.[J].C. Alfaro;M. Wallace.Environmental Geology.1994, 2
[10]   Classification of springs [J].
Bryan, K .
JOURNAL OF GEOLOGY, 1919, 27 (07) :522-561